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两方面各1分)(2)(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3分,比喻1分,分析1分,揭示1分)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1)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为下片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作铺垫。
(2)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③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②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21.请简要分析上阕是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22. “此情唯有落花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在上阕中,作者抓住春天景象的典型意象,(1分)通过微风、轻云、碧水、晴空和争泥春燕等意象(2分)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1分高@考☆资&源*网)
22."此情唯有落花知!"拟人手法。(2分)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
【小题1】参考答案: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1分)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2分)(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其二: “又还寂寞”(1分)是直接抒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1分)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1分)。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1分)。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__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
【小题2】参考答案:“梧桐落”,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2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2分)
解析:
略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试题。
临江仙
[宋]陈与义①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③,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时曾任太学博士。1126年,金兵陷汴京,北宋亡,陈与义避乱于闽、粤间。1131年辗转到达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②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的西京。③午桥:桥名,在洛阳城南。
14.词,主要是为了配合隋唐时期流行的 而产生的。
15.画线句颇受后人赞美,请从情景关系角度加以赏析。
16.你对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评价?
14.燕(宴)乐(1分)
15.要点:(1)用悠扬笛韵衬托月夜杏林的宁静,景象空灵。(2)言外传达良朋欢聚的雅兴,情景交融。(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6.要点:(1)直写当前饱经丧乱、劫后余生的沉痛心情,颇具世事无常的苍凉之感。(2)感慨古今兴衰化为渔樵晚唱,情绪旷达而又略显无奈(悲观)。(共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千里梦”是什么梦?“弦断有谁听”抒发了什么情感?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两点作简要说明。
【小题1】指驰骋千里疆场,收复河山的梦想。抒发了作者主张受到排挤、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
【小题1】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
②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
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
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释]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答:
【小题1】①“苍烟落照”四字突显了居所环境的宁谧清幽,为下文关于词人恬淡放旷的隐居生活的描写做了自然的铺垫;②也渲染出暮霭苍茫、落日残照的凄冷氛围,映衬出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③从而奠定了全词苍凉深沉的感情基调。
【小题1】答: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解析:
【小题1】第①②点各2分,第③点1分。
【小题1】点明思想情感3分,联系具体词句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