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21~23题。(6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1.对这首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风流人物:指英俊、倜傥的文人雅士。故垒:旧时的营垒。

B. 雪:喻浪花。 英发:卓越不凡。

C. 纶巾:古代佩有青丝带的头巾。强虏:劲敌,指曹军。

D. 尊:通“樽”。 酹:这里指洒酒酬月。

2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诗人含蓄曲折地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进而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C.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诸葛亮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突现诸葛亮临战潇洒从容,指挥若定。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并未由此而消沉、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23.这首词把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请概括上下片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A(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2.C(“诸葛亮”改为“周瑜”。)

23.上片由写景而抒情,下片由怀古而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作,联系其写作背景,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念奴娇·家信至有感

【清】吴兆骞①

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②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

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③偏萦离绪。锦字闺中,琼枝④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⑤何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旋以科场蜚语舞弊案,受到牵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二十三年。

②垂虹亭,吴江名胜。

③抵死,终究,总是。

④琼枝,即玉树、琼树,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人物。

⑤七香金犊,用多种香料涂饰过的,让金黄色的小牛驾着走的车。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古人说“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儿女情”与“英雄气”似乎是对立的。这首词中作者却说“儿女心肠英雄泪”,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3分)(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2)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1分)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思乡之情,②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1分)

(2)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示例二: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       

 示例三:这首词运用了借〈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鹊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


解析:

赏析:“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 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__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⑴作者为什么能"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凭伊问讯"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⑵"边声悄,炊烟少"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宣和宫殿,冷烟衰草"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⑴因为归鸿是春天从南方飞往北方,作者身在南宋,沦陷的中原在北方,所以才能"凭伊问讯"中原的父老乡亲。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惦念。

⑵"边声悄"是说边境无战事。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安,不思北伐的强烈不满。"炊烟少"是说敌占区人烟稀少,人民生活困苦,表达的是对金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强烈仇恨。

⑶最后两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昔日宣和宫殿的宏伟壮丽与今天的荒凉破旧作对比,抒发了无比沉痛的国破家亡之情。


解析: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作者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吧?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鸿雁带着多少人的故国之思,越过那冰雪初融的"塞垣",飞往沦陷已久的中原。

接下来"鸿归早"三句表示作者要借鸿雁带信问候故都的父老乡亲。大梁,战国时魏国首都名,即北宋都城汴京。作者将希望寄托给鸿雁,想像它能作为来自南方的使者,给故都的父老乡亲以安慰。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宁宗曾于开禧二年(1206)发动北伐,战败求和。而金国也因受到蒙古南侵,国势日益衰微,无力攻宋。这里流露出作者痛感朝廷懦弱腐败,只图屈服苟安,一再失去恢复中原的时机。

"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如今淮河已成为宋、金两国的国界,淮河以北就是敌国土地,令人不胜感慨,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剩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能不因__而伤心,他们恐怕也在盼着王师能如归鸿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吧。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两方面各1分)(2)(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3分,比喻1分,分析1分,揭示1分)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1)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为下片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作铺垫。

  (2)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③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②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21.请简要分析上阕是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22. “此情唯有落花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在上阕中,作者抓住春天景象的典型意象,(1分)通过微风、轻云、碧水、晴空和争泥春燕等意象(2分)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1分高@考☆资&源*网)

22."此情唯有落花知!"拟人手法。(2分)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