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与《定__ 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两首词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
【小题1】虚实结合(或托物言志或象征)
【小题2】《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孤鸿的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定__ 莫听穿林打叶声》借自然界和政治上的"风雨"和"晴",写出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解析:
【小题1】2分
【小题2】4分
下面是对一些作品运用典故的分析,其中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在《涉江》中用了“伍子逢殃”,“比干菹醢”的典故,用意在指出历来的贤臣都 不容于君王,因此自己只好避居山林,行吟江畔。 B:《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赞颂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在抒 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有关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典故是借赞 扬刘裕成就北伐大业以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作者恢复中原的决心。 D:姜夔《扬州慢》中用了“黍离”这个典故,是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一项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⑦梧桐更兼细雨 ⑧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波心荡冷月无声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处是无名渔父。
【注】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
(1)“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两句词写出了什么内容?(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写出了词人居所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或写出了渔父悠闲自得垂钓的情景。(2分)
(2)反衬(对比)、用典(2分)
反衬:以独自披着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严光与甘作渔父的“我”形成对比,表达词人不求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望。
用典:用严光的典故,使感情抒发得更含蓄,意韵更丰富。(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嬴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挼(ruo,阳平声)揉搓,摩挲。
1、上片中词人用哪两个字代表自己早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的生活与感情?为什么?
2、词人在整首词中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突出了什么?
3、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1、醉、挼。一个“醉”字,写出了词人早年悠闲快乐的生活以及酷爱冰清玉洁的梅花的心情。一个“挼”字,写出了词人的满腔愁绪以及社会与她家庭的巨变。
2、上片以人喻梅,下片以梅喻人,有乐景也有哀景,前后映衬,突出了__失家的肺腑之痛。
3、结尾两句,语意双关。既写出了人的苍老,又暗示了国家的风雨飘摇;既写梅花的芳颜难再重睹,也是对逝去的梅花般繁盛岁月、对以梅花标格的自身的沉痛诀别。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词写出了“赤壁”的什么特点?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概括下片中周瑜形象的特点,简析作者描写周瑜的手法,说说作者写周瑜的目的。
【小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词写出了“赤壁”景色雄奇壮观的特点。
这三句词不仅写出了“赤壁”景色雄奇壮观的特点,而且还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小题】下片中塑造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作者把周瑜放在赤壁大战的背景下,通过肖像装束描写(羽扇纶巾)、衬托(美女衬英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夸张(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这一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和作者自己进行对比,写出自己老大无成的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感慨。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6分)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荆州,在宋、金对峙时期,是南宋的国防要塞。本词作于张孝祥知荆州时。
⑴“霜日明霄水蘸天”一句是词人登楼所见。试简析本句所展现的意境。(3分)
答:
⑵“澹烟衰草有无中”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试对这一艺术手法作简析。(3分)
⑴“霜日明霄”写秋高气爽、天空晴朗。(1分)“水蘸天”,既说蓝天如同蘸着水洗过一般地清澈透明,又写远眺长江,似乎水蘸着了天空。(1分)从而写出了一个天高云淡、波光接天、水天一色的开阔、宏大的境界。(1分)⑵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1分)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1分)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作浩叹。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词人即景感怀,抒发了_________。
(2)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请选其一点,作简要分析。
(1)永遇乐 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2)①独特奇妙的章尘结构,上片用倒装的手法,前六句正面写燕子楼小园夜景,突出其清幽的特点,为烘托人物的情感作铺垫,后六句则追述构醒之由和寻梦之行,交待缘由,使读者有一个全面而清梦的了解。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按情事理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的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其一)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①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②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4分)
①视觉 听觉 表达游湖的愉悦(每问2分,共4分)
②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4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