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1)诗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2分),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2分)。(4分)(2)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人老心未老,报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3分)
解析:
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
本词结尾作者发出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怎样的复杂情绪?
【小题1】此句运用了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色。(修辞每个1分,内容2分) w
【小题1】临古战场,思古代英雄,叹自己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生如梦”的感慨中透出几分伤感悲凉;面对滔滔大江,邀明月共饮,望月解己愁,又有一丝豁达乐观超然。总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观与消极的交织,尽在字里行间。(每个方面的意思各2分)
解析:
略
课外古诗鉴赏(6分,每题3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这首词“茅檐人静”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特点?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景象特点:
作用: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手法:
好处:
【小题1】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3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小题2】运用烘托(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王士祯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 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 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 “碎”字的表达效果。
答: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1】答:“碎”字,写春花被莺燕的啼鸣揉碎,貌似责备莺燕,实则描写出春景已残、春花凋零的凄凉之景,衬托出闺妇因离愁别绪而痛楚心碎的情感。(答题要点:指代义、情感义、修辞义;花碎→心碎,如能答出用了夸张更好)
【小题2】答:①拟人手法。作者把春光拟人化,乞求它放晴而未许,又说春光知道郎君的去处,嘱咐春光,要与它一起去寻郎,在对春光的埋怨和托付中,表达了深切的闺妇思郎之情。
②衬托(或情景交融)手法。词中描写了春残花谢、黄昏细雨、烟霾漠漠、芳草阻路的情景,以哀景写哀情,景中含情,衬托出孤寂伤感、愁情难遣的深情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⑴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⑵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简要分析。
⑴同:都是边塞诗。(1分)
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1分)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1分)
⑵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__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⑴ 略
⑵ 每种点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1分;两种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与《定__ 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两首词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
【小题1】虚实结合(或托物言志或象征)
【小题2】《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孤鸿的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定__ 莫听穿林打叶声》借自然界和政治上的"风雨"和"晴",写出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解析:
【小题1】2分
【小题2】4分
下面是对一些作品运用典故的分析,其中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在《涉江》中用了“伍子逢殃”,“比干菹醢”的典故,用意在指出历来的贤臣都 不容于君王,因此自己只好避居山林,行吟江畔。 B:《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赞颂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在抒 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有关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典故是借赞 扬刘裕成就北伐大业以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作者恢复中原的决心。 D:姜夔《扬州慢》中用了“黍离”这个典故,是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一项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⑦梧桐更兼细雨 ⑧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波心荡冷月无声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处是无名渔父。
【注】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
(1)“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两句词写出了什么内容?(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写出了词人居所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或写出了渔父悠闲自得垂钓的情景。(2分)
(2)反衬(对比)、用典(2分)
反衬:以独自披着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严光与甘作渔父的“我”形成对比,表达词人不求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望。
用典:用严光的典故,使感情抒发得更含蓄,意韵更丰富。(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