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渔家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此词作于知延州时。

(1)上阕说边塞“风景异”,“异”在哪些方面?

(2)词中词人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地荒凉、边声肃杀、守城孤危。(3分)

(2)肯定将士戍边的英雄气概,同情征夫撇家的悲苦处境,不满朝廷御边的消极策略。(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

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2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4分)

(1)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以乐景写衷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每点1分)

   (2)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悯。(4分,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解析: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微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__》)

(1)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①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②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1)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上看:看诗歌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②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答案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采用的写作手法;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 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 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

答: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

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2分)(言之成理即可)

9.(4分)此句意为: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己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夜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词的上片,一句一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四景,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2)历代词选家大都认为“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一时名句,请从艺术觉度作赏析。

(1)词的上片,一句一景,写水上龙舟,柳阴秋千,芳洲拾翠,秀野踏青。(4点,共2分,少一点扣1分,扣满2分为止)紧扣寒食节日,从四个角度极力渲染了春光的美好,气氛热烈。(2分)

(2)可以从以下角度说,说出一个角度即可得分。(也可答出其它方面,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但至少答出两个点。每点3分,共6分)

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柳絮在日下有影还是无影,人们平时并不留意,这里经作者点出,显得新鲜而有诗意。

②全词由热闹而冷静,这种冷静,用无数缭乱的杨花作了反衬。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注:①“孤雁”出自《汉书??苏武传》,汉使诈称汉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苏武捎来的帛书。② “双鲤”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孤雁”“双鲤”都代指书信。

参照注释,再从词中的“应怪归迟”、“梅妆泪洗”等词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绪?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作一个简要赏析。

【小题1】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位少妇春日怀念远人的情态心理。“应怪归迟”点明佳人盼望心上人归来,“怪”字明显地表现出其久盼未归而生的悲怨之情。“梅妆泪洗”就是以泪洗面,表现出其相思盼归的愁苦心情。

【小题2】这首词采用以春景的明媚来反衬离人的愁思的手法。(或答“以乐景写哀情”。)“嫩草方抽”,“媚柳轻窣”,“莺啭上林,鱼游春水”正是当日佳人与相思之人所见的美景,如今这一美景又已重现,但人却已不在身边。去年的燕子还懂得回来寻找旧垒,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令佳人阑干倚遍,泪洗梅妆!表达了悲怨愁思之情。这样写,效果是动人的。(答情景交融的,视其赏析情况,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1)此词作于除夕前五日。吴松,已离家不远。(2)禁持:摆布。(3)亚:接近。

(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故用一“怯”字(1分);因为满河打头风浪把船儿猛烈摆布,而词人归家的画船也发愁渡过石塘西,故用一“愁”字(1分)。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1分)

(2)同意(1分)。突兀: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次句描写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