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上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共8分,每小题4分(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

(2)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解析:

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寒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②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②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王安石的词,回答1-2题 :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

②“门外楼头”,用典: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 、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2.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闲”字对于创设全诗的意境极富情趣,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诗的上阕写西湖的天光水色无限美好,各种景物都色彩鲜明,在这样美好的景色里,动物也悠闲自在地安然入眠,西湖的歌管弦曲也不能影响它们了。“闲”字正折射出月夜西湖恬静的风光,更折射出诗人的喜悦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适也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于。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②摩诘③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曾中进士,官至宜阳主簿。不久金亡,与兄隐居龙门山。②九原:九泉,黄泉,指人离开世间和所去的另一世界。③摩诘:即王维。

(1)全词上下片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结句为何引“摩诘”而不写其他人?(4分)

答:

(1)上片:阶前溪水溅玉,屋后山鸟相呼的居室环境。(1分)下片:主人公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的闲适生活。(1分)表达了词人乐于隐居生活的闲适之情和因年老而功名无望的惆怅之情。(2分)

(2)①王维是著名山水画家,引用他可以表现出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②作者同王维一样,都是因“倦世”而隐居。(2分)


解析:

本题选定是一首词,着重于思想情感理解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

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解析: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不能换。(1分)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现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

(2)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3分)(或: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3分))


解析:

     诗歌表达的是情感,炼字、表现手法都是为了达情,分析此诗要围绕沉重的“ 爱国”之情进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朝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的无限感慨。开头三句点山凭吊之地六朝故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寞,绚丽而略具苍茫,引起人们对今昔兴衰之不同的感慨。“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化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六朝繁华,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即明写实景,暗写六朝帝王像流水一样被历史无情淘汰。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__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