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字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的一种适当展开分析。

【小题】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

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小题】首先:融情入景的手法。这首词抒发的黍离之悲是通过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现的。上片中的“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等景物,呈现了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表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而“竹西亭”“春风十里”和下片中的“二十四桥”“红药”等象征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景物,衬托了今日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痛伤今日的感慨。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次:对比的手法: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从古典诗词中得来的印象中的扬州和眼前所见的现实中的扬州进行对比,一个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的“空城”,两相对比,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再次: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眼前所闻的景象,如所见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所闻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一幅扬州劫后图。虚写的是印象中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对杜牧重到扬州的情景的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对“二十四桥边红药”命运的推想。全词由虚到实,再由实入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第四: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为了表现扬州昔日的繁盛,词中多次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用杜诗中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进行对比,丰富了词的意蕴。增加了抚今思昔的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这首诗上片的结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流露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词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上片的结句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因此对名利的追求也是徒然劳神费力的。(答用典也可以。“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石中火”见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石火光中寄此身”;“梦中身”语出《庄子·齐物论》)

   (2)这首词的确流露了词人在政治上的苦闷情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一种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过眼云烟,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想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几时归去”表明作者并不厌弃人生,只想功成身退,从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旷达。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剔 银 灯

范仲淹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1.这些三国英雄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还不如像刘伶那样一醉方休。

2.人生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她来追求功名利禄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非常诙谐  通欲易懂  读罢此词,词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为丰满了,几句牢骚话体现了他强烈的个性,词人不只是可敬。而且可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栏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作者在密州任上,动工修葺外园北旧台,并由苏辙命名曰“超然”。

 ⑴“烟雨暗千家”中的“暗”字,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词的下阕蕴涵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暗”字既使人想象到烟雨笼罩千家万户的阴沉景象,又为全词定下抒情的基调。

 ⑵①因清明节所生的难解乡愁;②寄情诗酒的洒脱;③仕途坎坷的无奈。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答:    

⑴答: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1点1分, 3点即可得满分)

⑵答: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2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棗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棗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 ,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

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1、A

2、A


解析:

1、(如果“秦娥”是主语,那么“梦断秦楼月”作谓语)

2、(毛词的人物是红军,不能说“没有人物活动”)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上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共8分,每小题4分(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

(2)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解析:

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寒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②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②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