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pú sà 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的使用。“当年”与“现今”对比,“天山”与“沧州”作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今的巨大落差。词人回顾了当年在梁州戌边,期望为收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过去,可如今壮志未酬,年老体衰。一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沧州,却依然念念不忘国事,心驰骋在遥远的边关,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未灭胡,空流泪且鬓发已白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忆江南》,完成后面问题。

(一)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二)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热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①两首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江南景物,白词写的是 ,皇甫词写的是

②两首词都注意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做到情景交融,白词“山寺月中寻桂子”渲染了一种的氛围,而皇甫词中“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句则渲染了 的氛围。两首词流露出的情调亦不相同,白词是 ,皇甫词则是

、①秋季  夏季   ②清静、幽远  依依不舍的离别  悠然自得的愉悦  绵长难断的离别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作用。(3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4分)

(1)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1分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心境。1分

(2)抒发了由金兵入侵、中原沦陷2分而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离愁别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 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解析:

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1)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古诗鉴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1)联系你所学习的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全词表达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分)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全词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2分)


解析:

要点之一是“远大抱负”类,之二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各1分。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⑴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⑵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1分)

⑶①旅途漫漫、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

注:钱惟演一生仕宦显达,宋仁宗明道二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驾崩,与其有姻亲关系的钱惟演由此遭贬外放。此词为词人去世前不久所作。

(1)结合词的上片,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人的“泪眼愁肠”。

(2)词的下片末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上片起首两句写暮春之景,词人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勾勒了一幅城头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莺语”、“烟波”、“绿杨”、“芳草”均是春天明丽的景色,在这里,作者用它来抒写自已青春不再、生命无多的感伤心情。上片即景生情,情景相生。(3分)

(2)年轻时,因身体有病,不敢举杯痛饮;而今到了垂暮之年,却顾不了那么多,有时惟恐酒杯斟不满。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对“芳樽” 的不同态度,表现他政治失意,黯然神伤的绝望心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