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庭 芳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

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

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

我醉时眠。

1.上阕写的是何时的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上阕用了什么典故(请写明作者、篇目和原句)?(5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1、上阕写初夏时节的景物(1分),具有清幽的特点(1分)。

  用了白居易(1分)《琵琶行》(1分)“黄芦苦竹绕宅生”(1分)

2.表达了寄身他乡,疲倦苦闷,只好借“醉时眠”

  暂时逃避烦恼的情感。(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①天津桥: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前两句的翻译给2分,答出画面的特点给1分。符合大意即可)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第四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对比、反衬3分,伤感和衷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锦缠道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指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1)请结合全词,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阙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的上片着意描写春景,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全篇紧紧围绕春游这一主题,既描绘了桃红柳绿、花鸟明丽的春日景色,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郊游宴乐的豪情逸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日景色的迷恋热爱之情和对郊游宴乐生活的向往赞赏之意,这是词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2)下阙在简短的写景之后描写自己醉而更寻醉,以“尚”字的递进渲染出恣纵之态。以“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等描绘了狂放的自我形象,从形象到感情都直接可感,从而也使此词当时词风中自具一格。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

:(1)前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夏日宁静的气氛,以及自己午睡醒来看儿童嬉戏的生活细节,写出自己的闲适;后一首诗,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想过闲适生活的愿望。(2)前者的“闲适”,是一种生活安定、百无聊赖的悠闲,而后者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在饱经沧桑、看破红尘之后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闲适之中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意。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全词总线。词人因何产生“惜春”的心理?“怨春”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2)词的下片,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怕春去花落的心态(春天花开得早也就谢得早)(1分);春去无语的无可奈何;时光空逝抱负不得施展的愁绪。(2分)(2)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照应开头,点出“春去”主题;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朝廷暗淡的趋势,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前途暗淡的担忧。(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2)请举例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

(1)闺中少妇,思念远别的亲人,通宵不寐,直达天明。

(2)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是这首词在表现情感方面的最大特点。这首词中的景物,不只是作为一般春天的景物用以渲染春天的气氛,有些景物(如子规、孤灯、丁香、双燕等)还作为意象,用以表达离别情绪和春思春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答题建模:从词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分析;结合感情分析)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答题建模:抓住热词与冷词分析诗句之不同;结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情感分析)


解析:

阅读下边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pú sà 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的使用。“当年”与“现今”对比,“天山”与“沧州”作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今的巨大落差。词人回顾了当年在梁州戌边,期望为收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过去,可如今壮志未酬,年老体衰。一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沧州,却依然念念不忘国事,心驰骋在遥远的边关,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未灭胡,空流泪且鬓发已白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