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怀古词一共“怀”了几个古人,都是谁?词人对他们各自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词人在下阙中用了“封狼居胥”和“廉颇老矣”两个典故,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回答。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几词写得极其沉痛,请分析这几句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小题】三个古人:孙权、刘裕(寄奴)、刘义隆;前两个,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由衷地肯定赞扬,因为他们都有所作为,或积极进取、成就帝业,或兴师北伐、收复失地,是作者敬仰的历史上的英雄。后一个,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否定、批评和讽刺,因为他好大喜功、志大才疏,是个十足的草包。

作者“怀古”的目的有三:一是表明自己坚持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二是借古讽今,批评当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三是警告当权者韩佗胄,让他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好大喜功、轻率冒进。

【小题】“封狼居胥”:主要是提醒警告韩佗胄不要好大喜功、轻率冒进。这里有忧患,有提醒,也有讽刺。

“廉颇老矣”: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和不受重用尴尬的处境以及悲愤的心情。

【小题】这几词,以其沉痛的心情,写出了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沦陷区的百姓居然到象征异族压迫和民族耻辱的“佛狸祠”下,焚香叩拜,“一片神鸦社鼓”这说明南宋统治者长时间的妥协投降,不思北伐,以造成了沦陷区人民麻木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失和批判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⑴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2分)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1分)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1分)

⑵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上阕词人赞美“春正好”,好在何处,请一一找出。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下阕词人具体细致地抒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春山”“烟波”象征什么?“古今遗恨”

如何理解?

4.这首词与词人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法而论,有什

么区别?

5.这首词在在遣词用句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选取你最欣赏的一例加以说明。

1.点火樱桃、荼縻如雪,龙孙穿破、乳燕引雏,流莺唤友 

2.拟人和夸张  春归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与恨,这怨春之语表现了词人抑郁不堪的繁乱心境。 

3.春山、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抗金复国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古今遗恨词人侧重今之恨:中原失陷、祖国分裂之恨 

4.《永遇乐》直抒胸 臆,以慷慨豪放见长;这首词曲达心意,以清丽幽婉见长 

5.下阕“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中的“不传”“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凄切地传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上阕“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 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了读者的眼前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 “不萦”:不系住。萦:系。

1.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4分)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拆字法,婉抒离别后逢秋的愁怀。“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表现出离人的心怕到秋天,遇秋则成“愁”的意韵。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2)此二句领起全篇,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2.写了蕉雨、秋月、落花、流水、去燕、垂柳等秋景。作者融情人景,将客愁渗入,这些秋景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题。(6分)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①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动惊动了。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3分)(参考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方案:夜泊江湾,江景凄寒,诗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以至于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参考《宋词鉴赏辞典(下)》P1574)

(2)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庭 芳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

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

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

我醉时眠。

1.上阕写的是何时的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上阕用了什么典故(请写明作者、篇目和原句)?(5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1、上阕写初夏时节的景物(1分),具有清幽的特点(1分)。

  用了白居易(1分)《琵琶行》(1分)“黄芦苦竹绕宅生”(1分)

2.表达了寄身他乡,疲倦苦闷,只好借“醉时眠”

  暂时逃避烦恼的情感。(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①天津桥: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前两句的翻译给2分,答出画面的特点给1分。符合大意即可)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第四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对比、反衬3分,伤感和衷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锦缠道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指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1)请结合全词,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阙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的上片着意描写春景,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全篇紧紧围绕春游这一主题,既描绘了桃红柳绿、花鸟明丽的春日景色,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郊游宴乐的豪情逸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日景色的迷恋热爱之情和对郊游宴乐生活的向往赞赏之意,这是词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2)下阙在简短的写景之后描写自己醉而更寻醉,以“尚”字的递进渲染出恣纵之态。以“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等描绘了狂放的自我形象,从形象到感情都直接可感,从而也使此词当时词风中自具一格。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

:(1)前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夏日宁静的气氛,以及自己午睡醒来看儿童嬉戏的生活细节,写出自己的闲适;后一首诗,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想过闲适生活的愿望。(2)前者的“闲适”,是一种生活安定、百无聊赖的悠闲,而后者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在饱经沧桑、看破红尘之后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闲适之中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意。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全词总线。词人因何产生“惜春”的心理?“怨春”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2)词的下片,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怕春去花落的心态(春天花开得早也就谢得早)(1分);春去无语的无可奈何;时光空逝抱负不得施展的愁绪。(2分)(2)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照应开头,点出“春去”主题;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朝廷暗淡的趋势,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前途暗淡的担忧。(每点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