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名。②黄庭:道经的一种,即黄庭经书。③元知:原本就知道。

刘克庄说陆游的词可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你认为此词可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陆游不但曾亲自参加抗金战斗,而且在死前还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他的爱国情怀在此词里也有所体现,请找出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1】此词应该归于飘逸高妙一类。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

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

【小题2】此词的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其实并非真意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生活,而是造物主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白白等闲而老去。从中可见陆游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


解析:

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试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汪 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张世南《游宦年纪闻》说:“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可见其表现力。请赏析诗中“笑”的妙处。

“笑”运用拟人手法,与前面的“嫣然”自然呼应,写出长出篱笆的桃花,似开未开,嫣然含笑的风姿和神韵,令人沉醉,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念奴娇)。完成下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 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应填的诗句依次是:( )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睨柱吞赢”指的是( ) A.唐雎在秦廷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发著文批判秦皇赢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何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本词上片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好处?

(2)清人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二里说道:“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请结合本词具体分析。

(1)《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或《阳关曲》。突出作者于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

(2)“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这无边无际的愁苦,该怎样形容?词人巧妙地将它融入景色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将悲情侧面烘托出来。用景写情,更加深婉流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久别重逢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言表达的。因为作者是客中送别,别当年王维居长安送友人时更多了一层愁苦。

下列各句不属于婉约风格的一项是( )

A: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怎敌他晚来风急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____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____开创的。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的抒情时说,“忽见”二字是表现词人心情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豪放、苏轼(2分)

(2)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4分)

(3)“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很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的依依不舍的意味。(2分)

(4)“忽见”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然发现先前歇脚过的那家茅店时的惊喜心情。(第一问主要通过对上片的品赏,抓住“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等词语,从而归纳出夏夜山村的特点;第二问需要进入角色,仔细体会“忽见”一词的妙处)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S分)

诉 衷 情①

魏承班

银汉云晴玉漏长,蛩声②悄画堂。筠簟③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

皓月泻寒光,割人肠。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

[注]①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相思之苦。②蛩声:蟋蟀声。③筠簟:竹席子。

(1)词的上阕,作者如何创设了一种寂寞凄凉的气氛?(3分)

(2)词的下阕,重在抒情。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不堪独自步池塘、不敢面对鸳鸯?(2分)

(3)“蛩声悄画堂”一句,与“蝉噪林逾静,鸟呜山更幽”有异曲同下之妙。请简要说说其表现手法。(3分)

(1)词的第一句,把人带到了一个漫长而又难以排遣的秋夜;第二句以动写静,凸显环境的寂寥;紧接    着,又把竹席、纱窗、红烛组合在一起,用静物来进一步深化寂寞清冷的意境。同时又用“冷”、“凉”、“泪”三个词,突出了人的感受。

(2)抒情主人公之所以不敢独自步池塘、不敢面对鸳鸯,是情侣不在身旁,独自一人,坐卧不宁,痛苦不堪,知心的话无人倾听,满怀愁绪无法宣泄。

(3)用蟋蟀的鸣叫衬托画堂的宁静,从而使画堂更显得宁静。它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样,体现了中国诗歌“以动写静(或以动衬静)”的艺术特点。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组叠词抒发了女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用叠词开头有什么好处?

结合词中的意象,谈谈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请谈谈你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象的理解。

【小题】这七组叠词,逐层深入地把女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七组叠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寻找失去的东西,表现作者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写寻找的结果,通过环境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内心的忧愁苦闷。三层之间,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写出了特定情景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情景交融是本词在写作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为了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愁,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情感的衬托,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小题】“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既是眼前景物,又是词人自喻,词人由“满地堆积” 的“憔悴损”的菊花无人怜惜,联想到自己的无人同情、无人安慰、无人关怀的悲惨命运。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人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云淡天高,晚霞吐红,本是丽景。但在流浪人跟中看来,却是红光惨淡,透出寒意。诗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曰”写出了浪迹天涯的孤单之情和凄清之感。(4分)

(2)尤其难以忍耐的是,在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触,伴随别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此时此境,此种苦味,又当如何排解啊!(2分)下阕运用了虚写手法,悬想(或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