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前两句        ▲          。后两句写作者独自倚栏远眺,看到一双燕子在寒冷的晚云下背向而飞。

(2)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前两句写作者在与朋友离别后郁郁寡欢,借酒销愁,大雪铺满了长安的道路,心中更感孤独凄冷;“雪满长安道”既表明了时令和地点,又渲染了一派冷寂的气氛。后两句              ▲

(1)(前两句)写夏末秋初,荷叶落尽,日暮时分,秋风初起,水天相接,烟波无际。(3分)

(2)(后两句)写作者想象朋友公度也同样会心怀思念,每天登高远望,他将会给我寄赠一枝报春的早梅。用“一枝梅”代春色,寄托思念之情,形象具体,亲切可感。(5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__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

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1】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拟人)(2分)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1分)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3分)

【小题2】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3分)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祝英台近[吴藻]

曲栏低,深院锁,人晚倦梳裹。恨海茫茫,已觉此身堕。那堪多事清灯,黄昏才到,又添上影儿一个。

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算来驱去应难,避时尚易,索掩却、绣帏推卧。

注:①吴藻,字苹香。清代女词人。②无那:无奈。

这首词,从题材来看,应属 ,而从词的风格来看,应属 词。

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1】闺怨词、婉约

【小题2】作者以托物的手法(衬托、比拟),借影子的行坐相伴,顾影自怜,表达自己孤独寂寞之情。(关键词:托物咏怀、衬托;孤独寂寞)


解析:

“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答: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2)“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1. (2分)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分)“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2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柬:给……信札。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这首诗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比喻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请你从诗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1)这首诗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比喻共同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

或: 这首诗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也有人认为,是以女子见弃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这首诗通过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1分),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比喻表达了一腔怨情,深婉动人。或者诗人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以下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这首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悲秋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理”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2)①反映了人们内心里一种普遍的期待;②语言通俗,便于传诵。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约宋仁宗庆历元年张先作此词,其时词人约五十二岁,任嘉禾判官。

(1)“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王国维评其“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赏析“弄”字妙处。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全词简析。

(1)“弄”运用拟人;/指花影舞动,写出云散月出,夜晚风起,吹动花儿,月下花影摇曳;/形象地写出花影的动态之美。本词表达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愁、时光流逝之叹。(2分)(2)上片追问春去几时回、对流景之伤直接抒发时光如水般流逝的伤感;(2分)下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月夜风起,担心花被摧残、落红满径,突出惜花伤春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记梦,这是诗人苏轼为亡妻而作的悼亡词,作者因在梦中见到了亡妻而填词。写此词时,在山东密州任知州,时年40岁,其妻已死去十年,葬于家乡眉州。因与朝中权贵政见不合,倍受打击,自请外任,离京外任期间,革新派仍不放过苏轼,欲置之死地而后快。4年后“乌台诗案”发,险遭不测。

(1)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就其风格而言,属于 词风;点明题意的词句是

(2)请说出词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通过具体的词句简要说明。

(1)(2分)婉约  夜来幽梦忽还乡

(2)(3分)①表现手法:可选以下任何一种,如比喻、夸张、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

②比喻:“鬓如霜”,以寒霜比喻鬓发,既表现了作者的苍老,又传达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憔悴悲凉的心境。

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夸张描写,“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虚实结合(想象):作者在词中实写一脸憔悴的现实处境“尘满面,鬓如霜”,虚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其思念之情抒发到极致。

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以乐景写哀情:“小轩窗,正梳妆”是乐景,形象的描写了妙龄爱妻窗前梳发悉心打扮,夫妻相聚时的甜蜜缠绵之态跃然纸上,使思念之情荡人心魂。

借景抒情: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形象的描写了一幅感天动地的画面:在亡妻忌日之时,词人于明月之夜,伫立在野外乱岗之中,悄然无言,默致哀念。可谓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解析:

以上任选一点作答,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对邓剡《唐多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庐陵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C.词的下阙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之情,使__之痛进一步深化。

D


解析:

(词的最后三句表明作者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南来雁”指南下躲避战乱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