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就本词情与景的写法谈你的认识。(要结合词语或句子分析)(不少于80个字)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漠漠轻寒上小楼”通过居住在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薄薄春寒无声夫息侵入小楼,让读者感到其人宛在。 上片写春阴寒薄,使人感到抑郁,主人公独坐小楼,畏寒不出,举目望见画屏“淡烟流水”图,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油然而生。 下片由一组对偶句接一单句给人以工整的感觉。而单句则显示出摇曳不定的情韵,将人物感情隐于景中,含蓄有味。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小题】“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__之痛。

【小题】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① 张 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1)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令人感到孤苦无依。上阕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更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意思对即可,4分)

   (2)同意。下阙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在词人看来,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倾吐心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集中体现了全词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 鸪 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

【金】段克己①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自幼有才,与北段成已以文章擅名,被时人同为“二妙 ”。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律残无射(yè):秋季九月。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4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菊花。(1分)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用典”或“对比”也可。作者巧用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表现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答出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准确得2分)

   (2)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1)“旦”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2)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2)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1)不矛盾。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女词人这里写“尽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矛盾。

(2)不能改。这里“争”字有“抢着”“争着”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何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 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试对此进行分析。 (3分)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1)①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②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之久,爱梅之意之深。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3分,要求分步骤规范作答)

(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第一步)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一步1分,3分)

(2)对比。(第一步)对比鲜明,年青时是单枪匹马戍守梁州,现在是闲散日久远离战场,貂裘落满灰尘颜色发暗。一边是匹马驰骋疆场,,一边是蒙尘貂裘战袍;一边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一边是退居家乡(沧州)。(第二步)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第三步)(一步1分,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少年游

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1)上阙两幅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歌咏木芙蓉,通过这个意象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艳笔: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反衬手法,益见出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2)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