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这是作者42岁时因主战而被罢官,被迫开始隐居生活时的作品。

②玉瀣(xiè):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词人在上阕极力叙写的“隐居之初”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说明。

答:

简析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

【小题1】居住环境的优美和纯净(安静,安宁):青烟余晖隐现出词人的家园,这里安宁纯净,与尘事毫不相关。    日常生活的闲适和惬意:喝完了美酒,就于竹林中穿行散步;看完了《黄庭》道经,就卧身欣赏山中美景。

【小题1】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里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迟暮英雄)形象。

上阕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体现了作者闲适而潇洒;下阕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意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悲愤不平之情。


解析:

【小题1】概括特点2分,具体描述3分;只有描述,没有特点概括的不能给满分。)

【小题1】(形象特征概述 2分,结合诗句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下列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 》。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小题1】 登建康赏心亭

【小题1】D

【小题1】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哪些意思?作用是什么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1)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2分)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1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相互烘托、映衬,(1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

(2)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1分)从修辞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1分)诗人运用这样的句法和修辞,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析其妙处。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小题1】①比喻、拟人。(2分)②妙处:江南的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眼波、秀眉和媚眼,含情脉脉;江南的山峰有如女子紧蹙的眉峰凝聚。(2分)作者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笔调轻松活泼;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含蓄地表达了惜别的深情。(2分)

【小题2】①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2分)

②直抒胸臆,正面点明送别(1分):A.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1分);B.结句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 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苦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秆未晚,且此徘徊。” (说明:这是宋代词人刘过填的一首词。当时辛弃疾任浙东安抚史,召刘过任其幕僚,刘过 便以此词作答。) (1)这首词的词牌是:( )

A:念奴娇 B:永遇乐 C:水调歌头 D:沁园春 (2)词中主张“不若孤山先访梅”的人是:( ) A.香山居士 B.林和靖 C.坡仙老 D.作者自己 (3)词中“暗香浮动”源自七律《山园小梅》的第二联。这一联的上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 ”,请选出下面正确的对句:( ) A.暗香浮动月正明 B.暗香浮动会断魂 C.暗香浮动共金樽 D.暗香浮动月黄昏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斗酒彘肩”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B.这首词用想象中白居易、林逋、苏轼赞西湖美景的对话,组织成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C.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辛弃疾邀请他任幕僚的推辞之意。 D.从这首词的风格上推断,对过应属于婉约派词人。

阅读下面一首词,就本词情与景的写法谈你的认识。(要结合词语或句子分析)(不少于80个字)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漠漠轻寒上小楼”通过居住在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薄薄春寒无声夫息侵入小楼,让读者感到其人宛在。 上片写春阴寒薄,使人感到抑郁,主人公独坐小楼,畏寒不出,举目望见画屏“淡烟流水”图,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油然而生。 下片由一组对偶句接一单句给人以工整的感觉。而单句则显示出摇曳不定的情韵,将人物感情隐于景中,含蓄有味。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小题】“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__之痛。

【小题】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① 张 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1)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令人感到孤苦无依。上阕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更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意思对即可,4分)

   (2)同意。下阙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在词人看来,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倾吐心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集中体现了全词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 鸪 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

【金】段克己①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自幼有才,与北段成已以文章擅名,被时人同为“二妙 ”。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律残无射(yè):秋季九月。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4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菊花。(1分)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用典”或“对比”也可。作者巧用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表现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答出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准确得2分)

   (2)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