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喜迁莺

蔡 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橐鞬,指装甲胄、弓箭的袋子。

(1)“陇上铁衣寒早”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与前后诗句在内容表达上有何关联?请作简要分析。

(2)上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全词以“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作结,对此有人认为其在感情表达上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请作说明。

(1)借代(1分)。用“陇上”“寒早”照应前面所写秋景,以“铁衣”代指守边士卒,引出对士卒的描写(1分)。

(2)动静结合。(2分)开头三小句从静态方面着笔,描写了边塞秋天早晨黄云衰草的情景。后三小句从动态的方面着笔,借助“马嘶”与“鸿叫”,以有声写无声,突出边塞的空旷寂静。(2分)

(3)就积极方面而言,边境平静,使得少年壮士有此“金樽频倒”的豪情。(2分)就消极方面而言,这又是作者因归去无望、年华空逝、暂且把酒自宽情绪的反映。(2分)


解析:

上片“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直接叙写守边少年慷慨报国的豪情,豪侠之气冲纸而出;“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有激情、有气势,表现衣甲鲜明的少年将士深觉从军守边之乐;“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 写出了当时的大好形势和少年将士的自信心,士气昂扬;“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二句,一反前情,忽作悲愁之语,表现出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请赏析“当年万里觅封侯”的“觅”和“泪空流”的“空”字。

【小题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小题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着的奋斗精神。呼应下句,匹马远征万里,一片卓英荦不凡之气。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泪空流”的“空”字,表明词人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所以流泪也是无可奈何;再是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抒发了作者的愤懑怨恨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 桑 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分析。

(6分)(1)是以一个思念丈夫的闺中少妇的口气写的。表现了对丈夫的思念、渴望、祝祷而又怨恨、无奈的复杂心情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月亮抬头可见、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反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光彩。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1)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解析:

(1)本题属于对比阅读,首先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两句话构成对比,强调前半句,赞美牛郎织女的爱情虽不“朝朝暮暮”,但长久、坚贞、真挚;本词同样写鹊桥相会,得出的却是“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乃相思之苦,“新愁”是刚刚相会旋即又要分离的别恨离愁,所以“新欢”纵使深重刻骨,也显得有限,所以这里也是通过一个对比,强调后者,写出的是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愁和离情别绪(旧愁与新愁)。这就是两者各自侧重所在。

(2)

做这类题,首先要找出例子,再概括出具体例句中衬托的具体内容。题干已经明确表现手法为“对比衬托”,这就意味着有“衬托”和“对比”两种手法。“衬托”还包括“侧面衬托”,如通过“群仙相妒”衬“双星良夜”;也包括“对比衬托”,如通过“旧愁多”、“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还包括正衬和反衬,如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添的“新愁”。

【参考译注】

一年一度的双星佳节的良宵,牛郎织女早已无心思耕种纺织,变得慵懒,(佳期将至),天上的众仙女都为之嫉妒了。体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来还恶。

注: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江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8.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①听觉角度。角声催促,鸟还未被惊醒,邻户的鸡已啼鸣,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 “晓”字。(2分)②视觉角度。连绵村庄,晨烟未散,行人起,丛林中残月在天,这是晓行所见的情景。(2分)③感觉角度。眼泪被寒霜微微凝结,为御寒而喝的酒,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人的惆怅和羁旅漂泊的倦怠。(2分)诗人原本希望这伤感惆怅的“情味”会随时间渐渐“消减”,却不料近来的愁情更加浓重,(1分)这“新来还恶”四字,总结了诗人所有的哀愁,强化了此愁之浓。(2分,只要答出“总结或强化诗人浓愁”之意便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了谁的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阙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2分)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2分)

(2)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1分)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小题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南宋〗刘 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群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南宋词人刘过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词人在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⑴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概括情感2分,简要分析2分。内容大致同即可,共4分)

⑵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能明确指出“虚实”或“对比”表现手法2分,能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赏析2分。共4分)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洒酣耳热现文章,惊饿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叉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①下列对洞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缢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B.“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②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

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

【小题1】①D“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

②示例:“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

【小题2】略


解析:

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任地方官时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三年(1080)他因“乌台诗案”贬黄州。

(1)这首词上片以为主,下片以为主,通过豪迈壮阔的打猎场面和想象中的赴边杀敌情景,抒发了词人(感情)。

(2)这首词中可以体现出“苏词”豪放风格的词或句子有:(写出两处即可)

(1)[2ddd7dae85009b08.jpg] (2)[f79fb5daefe0b32c.jpg]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