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1)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

(2)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8分)①词人借助想象、比喻(1分。只答 “想象”或只答“比喻”也可得1分),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3分。只要答出“浩瀚、澄澈”,“香风阵阵、众仙起舞”或“欢乐祥和”即可得分) 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1分),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1分),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

  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这境界多么美丽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的幻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而刘克庄这句出新之处在于一是“醉跨”二字生动形象,将酒后狂放不羁的神态活画了出来;二是“玉龙”色彩鲜明。玉色洁白润泽,用来修饰“龙”字,与本词前二句所描绘的光明世界配合起来,不仅色调谐和,而且给全词增添了神话色彩。“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历历天青海碧”写遨游八极所见景象。这时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尘世,来到广漠无垠的天极,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

  过片由太空进入月宫:“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仙手飘飘,仙女们按节而舞,不禁让人心驰神荡。最后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酷暑难熬,当仙女们在凉爽的水晶宫殿里轻歌曼舞的时候,人世间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所以作者设问说: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的清凉呢?联系南宋后期统治者偏安江左,沉湎声色,置人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刘克庄素有拯世济民之志,其寄希望于人间的,当不只是自然界季节的代序,而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清平世界的出现。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全篇无一月字,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①两衰翁山,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②。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伊吕:指辅佐汤王灭了夏桀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了殷纣的吕尚(字子牙,号太公)。②风虎云龙:《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国家和社会就会昌盛繁荣起来。

1.“历遍穷通”是什么意思?“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什么?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谁与谁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一句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词是咏史之作,但又不是单纯的咏史,为什么?请联系蕴含在词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说明。

1.“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尹和吕尚两人出身低微。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3.这首咏史词作,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冀。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所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1)(2)两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①银胡觮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娖:通“捉”,提着。②胡觮:箭袋。③金仆姑:箭名。

(1)结合全词,简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含义。(4分)

(2)赏析词中“拥”字和“飞”宇的表达效果。(4分)

(1)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2分)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2分)(意思对即可)

(2)“拥”字写出作者年轻时率部征战疆场的英姿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2分)“飞”字写出义军回击敌人的力度和战斗的激烈。(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 “不萦”:不系住。萦:系。

1.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4分)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拆字法,婉抒离别后逢秋的愁怀。“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表现出离人的心怕到秋天,遇秋则成“愁”的意韵。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2)此二句领起全篇,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2、写了蕉雨、秋月、落花、流水、去燕、垂柳等秋景。作者融情人景,将客愁渗入,这些秋景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可知,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之情。(2分)

(2)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3分)

(1)初夏;惜春

(2)词的下片,紧承上片,还是把春拟人化,把寻春觅春写得委婉动人。春天的踪迹是无人能知的,只好去问黄鹂鸟;然而黄鹂鸟的鸣啭,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鸟儿只好无奈地乘风飞过蔷薇花,远远地飞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追寻的执着、心情的焦灼及怅然若失的遗憾等,都给人留下美丽而悠长的回味。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无题

(明)常论

惊晓梦数竿翠竹,报秋声一叶苍梧。迷茫远近山,浅谈高低树,香空悬泼墨新图。百首诗成酒一壶,人在东楼听雨。

⑴这首散曲,名为无题,实乃有题。请拟标题,并简述理由。(3分)

⑵作者是如何写雨的?略作说明。(3分)

⑶本散曲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说说本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⑴听雨。“雨”是这首散曲的描写对象。“听”字不仅含蓄,且引出主人公。

⑵由听觉到视觉,再到内心感受;与泼墨新图相比,突出景色秀美;饮酒听雨,别有情趣。⑶主人公以诗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又侧耳听雨,心不在焉,表现出“听雨人”悠然自得。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4分)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 (手法各1分,内容1分)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三点每点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检校山园①,书所见

南宋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3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5分)

(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每点1分)(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顽童1分,老夫1分)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1分)“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1分)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