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 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


解析:

(1)手法1分,赏析1分。

(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4分,每点2分。

阅读苏轼的《书上元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过:苏轼的小儿子。⑤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苏轼在海南儋州贬所写的一篇小品文。

1.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为界,分为两部分,试分别概括其大意。

答:

2.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

1.第一部分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2.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__自解的特殊心态。(参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解析:

参考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张 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

(1)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令人感到孤苦无依。上阕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更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意思对即可,)

(2)同意。下阙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在词人看来,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倾吐心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集中体现了全词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1分)“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1分)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1分)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1杯深,吹梅2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後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1泛菊:饮菊花酒。2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解析:

刘过作为辛派词人 ,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 ,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 ,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 ,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 ,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 ”,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秦观《pú sà 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 ,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②元祐七年三月,作者等二十六人同游西池。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春色图景?在词中有何作用?(4分)

(2)有人评说“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1)描写了一幅城郭外溪水边,花影摇曳纷繁,莺声呖呖的春深景色。(2分)以景衬情,更好地表达词人的愁苦。(2分)(意思对即可)

(2)词人由眼前,忆往昔,忧未来,深感前路茫茫,生命如春天一样正在逝去。(2分)忧愁悲苦如浩瀚的大海噬啮着词人的心灵,“愁如海”一语形象地表达出词人的谪恨离痛之深广,确为全词点睛之语。(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1、无名氏曲中的“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这几句给人___________的感受,“一声新雁”的作用是_______。(4分)

2、《天净沙·秋》中将自然景物构成意象,描绘出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请就其中的一组,进行赏析。(4分)

1、寂静、单调;给空旷辽阔的大漠增添了动态(生机)。  

2、自然景物构成意象并置。例如:“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而且与“孤村”

  相配,显出萧瑟与凄清。“老树寒鸦”已含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更有惆帐与扑 朔迷离的情思。 “一点飞鸿”更添寂寥,但最后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结,又似乎有了一丝亮色。


解析:

赏析:《天净沙   秋》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天净沙   无名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远景两句,前一句“平沙细草斑斑”

是说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矮矮细细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说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塞外长城附近,就是河北内蒙陕西向北的地方,这句是说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较早。这一句总的交待了时间地点,写的是近景,是诗人眼前看到的东西。第二句以一声雁叫打破这个近景,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顺着雁叫声从眼前的景色向远处看去的动作,远处是黄云红叶青山,颜色绚烂,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1)此词被誉为“得此花之神”,请结合上阙的有关内容分析“神”之所在。(4分)上阙描绘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幅什么画面?营造了什么氛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咏梅由物及人,极写词人内心几多波折。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传神之笔有两处。①上阙首句一个“碎”字写出静中之动,使人仿佛看到了梅花破蕾而放的美妙一瞬。②在探梅的举动中,对花形、花貌采取了虚写,于虚笔中使人看到一树芳香四溢、婀娜多姿的奇葩。而对花“香”、花“意”则采取了实写的手法。这样,虚实结合,由外及内、从形到神、层层深入地刻画了梅花的形象。

(2)词人以精巧之笔写出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的感情流动的过程。上阙末尾在赞梅花时就饱含着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但想到风起伤花的凋零景象,便顿生忧愁哀伤之情,此情此景使词人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可是窗外梅花正在怒放,趁着花还没有凋零,应该及时赏梅谴意,于是又转愁闷为自我宽慰,这就是下阙末两句表现的情绪。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1)上阙写的实景(眼前景),下阙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答深秋之景和冬景亦可。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2)“涵”字写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的苍茫开阔和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犹如云去,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以景写心,使人联想到“高处不胜寒”; “满”写出了雪之大,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