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赠可行弟

许有壬(元)

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

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江南春睡。

(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是如何描写南坡小室生活环境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赏析。

(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分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四个方面来描写小室生活环境。“花香满院”是从嗅觉方面写的,“花阴满地”、“月明”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夜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风细”是从触觉方面写的。(答出每个方面得1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词的上片描写了小室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下片描写了小室闲适淡泊的生活。(2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不慕功名的清高品质和恬淡胸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 敧:yǐ,斜靠着。 ③都来:算来。

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小题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小题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①,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迁客,即苏轼。

(1)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有评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1)(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上阕追忆苏轼,以苏轼被贬谪的遭遇自比,以“赋写曹刘兴废”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2分)结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进一步道出了作者空有一腔抗战激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2分)

(2)(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9bfdfe879787ed0.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小题1】化用了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以强化别后浓重的思念之情。(典故、作用各1分。)

【小题2】①借典型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②视觉、听觉描写的巧妙结合,以声衬静;(在写景手法上,如果写成用疑问句或者虚实结合也可以)(每点2分)

【小题3】“频”:“频频”之意,说明词人经常从好梦中惊醒,因为时令正值“深秋”:西风的骤起,月色的惨白,高楼的雁叫无不触发词人心中的愁思。(2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逝的时光无情,别后的思念深重。这一个词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人处在思念中的痛彻心扉。(2分)


解析: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最高楼

程垓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这首词用“长记得”领起,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件,请说说用了哪些事,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任选一点加以分析

【小题1】(1)“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表达了作者与女友在一起的游乐之情;“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表达了作者离别的痛苦之情。

【小题1】(2)虚实结合。上片回忆是虚写,为衬笔;下片是实写,为重笔。

    忽喜忽悲,以喜衬悲。“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写与女友游乐,而且写出女友之美,这是喜;“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写出了离别之悲,从“行、醉、留”三个方面,加上“几番”修饰,揭示了分离时的痛苦,这是悲。

    大量使用偶句。如,“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等,丰富了内容和人物形象。


解析:

【小题1】略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__之君的悲凄之情。

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①C②D


解析:

(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 (这首词上阙写行者的离愁,下阙写行者的遥想,细腻地表现了一个男子的离愁别恨。)

__《沁园春·长沙》上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中的“击”和“翔”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击”表现了雄鹰强悍威猛,活力四射的风采;“翔”则描绘出鱼在水中灵动轻快,自由不拘的状态。“击”“翔”二字表现的鹰、鱼形象与湘江秋景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相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