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
张可久词: 。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解析:
无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1)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
(1) 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京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1)简析“叶声寒”的“寒”字含意。
(2)词的下阕写道“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有何作用?
(1)“寒”字既是指季节变得寒冷(1分)又指词人看到国破家亡内心的凄寒之情(1分)
(2)此句以景结情,(1分)描绘出清冷月下,大雁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的图景(1分)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破家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1分)
解析:
无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答: ▲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答: ▲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分)
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1分)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解析:
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小题1】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小题2】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赠可行弟
许有壬(元)
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
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江南春睡。
(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是如何描写南坡小室生活环境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赏析。
(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分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四个方面来描写小室生活环境。“花香满院”是从嗅觉方面写的,“花阴满地”、“月明”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夜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风细”是从触觉方面写的。(答出每个方面得1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词的上片描写了小室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下片描写了小室闲适淡泊的生活。(2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不慕功名的清高品质和恬淡胸怀。(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 敧:yǐ,斜靠着。 ③都来:算来。
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小题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小题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①,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迁客,即苏轼。
(1)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有评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无
(1)(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上阕追忆苏轼,以苏轼被贬谪的遭遇自比,以“赋写曹刘兴废”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2分)结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进一步道出了作者空有一腔抗战激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2分)
(2)(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9bfdfe879787ed0.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小题1】化用了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以强化别后浓重的思念之情。(典故、作用各1分。)
【小题2】①借典型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②视觉、听觉描写的巧妙结合,以声衬静;(在写景手法上,如果写成用疑问句或者虚实结合也可以)(每点2分)
【小题3】“频”:“频频”之意,说明词人经常从好梦中惊醒,因为时令正值“深秋”:西风的骤起,月色的惨白,高楼的雁叫无不触发词人心中的愁思。(2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逝的时光无情,别后的思念深重。这一个词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人处在思念中的痛彻心扉。(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