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

  ①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

南 乡 子 (唐·李 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其景的作用。(2分)

答: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分)

答:

10(1)借景抒情(1分),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衬托思乡之情(1分)

(2)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2分),点明并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 吉

笙歌梦断蒺黎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甃zhàu坝塌的砖块。

①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

②此曲在景物描写上富有特色,其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曲子中句子加以分析。(4分)

①这首曲抒发了作者的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哀叹之情。(2分)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如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2分)②此曲在景物描述上的特点是对比描写,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怀亭等与现实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形成鲜明对比。(2分)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临江仙

[五代]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__,清露泣香红。

[注]① 鹿虔扆(yī):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

② 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2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 ,作者是通过 来曲折表达这一情感的。

(2分)

22.词的下片颇具艺术感染力,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1.(2分)(1)__之痛,景物的衬托(气氛的烘染)

2.(4分)要点:① 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4分)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解析:

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解析: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1)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

(1) 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京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1)简析“叶声寒”的“寒”字含意。

(2)词的下阕写道“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有何作用?

(1)“寒”字既是指季节变得寒冷(1分)又指词人看到国破家亡内心的凄寒之情(1分)

(2)此句以景结情,(1分)描绘出清冷月下,大雁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的图景(1分)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破家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1分)


解析: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答: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答: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分)

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1分)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小题1】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小题2】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