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以哀景映衬哀情(1分),借伤柳以伤别(1分),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4分)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2分);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2分)。(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体概括。(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4分)

这一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6分)

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解析: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②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③。小儿破贼④,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为了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可保”的谬论,陈亮亲自到京口、建业一带观察地形,给朝廷上书寻找

具体依据,以求朝廷采纳他的抗战主张。这首词就是他登京口北固山上甘露寺内的多景楼时写的。

②王谢:指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人物。

③中流誓:东晋祖 统兵北伐。渡江之时,击楫发誓,表示决心收复中原。

④小儿破贼:东晋谢玄领八万精兵击败了前秦九十万军队,捷报传至谢安处,谢安“方对客围棋,摄书至床上,了无喜气,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遂已破贼’”。

(1)、“叹此意”中的“此意”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对作者写六朝之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收复中原,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

(2)这里作者指责的表面是六朝,实质上锋芒是对着南宋朝廷的,是对南宋统治者为着个人的私利而苟且偷生的抨击与讥讽。

(3)这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即是说,只要像祖  那样坚决出击,打败金兵只不过像小儿破贼那样而已。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元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苹,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4分)

(1)(4分)承上启下(过渡)(2分),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

(1分),又引出了下朗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1分)。

(2)(4分)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摩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2分)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⑴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2分)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1分)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1分)

⑵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4分)


解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5分)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5分)

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评分标准:本题5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 分,表达1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5分。写法、情感各2分。表达1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情感表达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上阙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咏梅花的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阙的咏梅,词人在下阙表现了怎样的心境和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阙采用衬托、比拟的手法,分别描绘了梅花的远姿、近态、概貌、细容,形象地勾勒出娇洁的鲜明特点。

(2)上阙刻画了梅花的娇姿美质,下阙铺叙在美好的月夜清景中赏梅饮酒。词人的心境是明净、开朗而兴致大发的。通过最后一句对梅花的赞叹,则倾泻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2题。(两小题,共5分)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个情境。(2分)

(2)诗词讲究炼字,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这首词的上片中选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一个例字,并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3分)

(1)秦楼上,秦娥月下吹萧,思念离别的亲人。②重阳节登上高原,极目远眺,直到黄昏,人稀尘绝,也无离人的音讯。

(2)例:一个“咽”字,尽显箫之神韵,低沉如哽咽的箫声不仅表现了秦娥思念之情的悲苦绵长,同时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