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 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 表现手法。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

答:

(1)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1分)②融情于事。(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1分)


解析:

(1)结合诗歌分析,专业术语要准确。

(2)明确答题步骤,一:写出表现手法,二:通过诗歌内容结合表现手法描述,三;结合作者情感表达。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解析:

词一般开头写景,写景既为了营造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要分析景物(意象)及其特点(意境)。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__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__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解析:

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挼:搓揉。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

两首词都通过梅花写人,但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

意象特点不同:前词“梅花”香脸、琼枝、玉人出浴,形象美好;后词“梅花”零落、难看。人的遭遇、情感不同:前词是"赏",愉快欣喜;后词是天涯海角、年华衰老。前词的意境:淡雅、清新、宁静、玲珑、优美;后词的意境:冷落、萧索、沉郁、凄伤。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以哀景映衬哀情(1分),借伤柳以伤别(1分),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4分)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2分);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2分)。(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体概括。(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4分)

这一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6分)

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解析: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②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③。小儿破贼④,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为了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可保”的谬论,陈亮亲自到京口、建业一带观察地形,给朝廷上书寻找

具体依据,以求朝廷采纳他的抗战主张。这首词就是他登京口北固山上甘露寺内的多景楼时写的。

②王谢:指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人物。

③中流誓:东晋祖 统兵北伐。渡江之时,击楫发誓,表示决心收复中原。

④小儿破贼:东晋谢玄领八万精兵击败了前秦九十万军队,捷报传至谢安处,谢安“方对客围棋,摄书至床上,了无喜气,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遂已破贼’”。

(1)、“叹此意”中的“此意”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对作者写六朝之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收复中原,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

(2)这里作者指责的表面是六朝,实质上锋芒是对着南宋朝廷的,是对南宋统治者为着个人的私利而苟且偷生的抨击与讥讽。

(3)这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即是说,只要像祖  那样坚决出击,打败金兵只不过像小儿破贼那样而已。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元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苹,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4分)

(1)(4分)承上启下(过渡)(2分),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

(1分),又引出了下朗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1分)。

(2)(4分)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摩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2分)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