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注]长是、系行舟

【谩】有些版本写作“漫”。

1.

(1)上阙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揭示的“羁旅秋思”通过“芭蕉”“明月”“落花”“ ”“ ”等意象的描绘具象化了。

(2)下阙中“燕辞归、客尚淹留”中的“燕”代指 ,“客”代指

2.(1)请结合全词概括“何处合成愁”中的“愁”的具体内容。

(2)请对本首词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赏析。

[e6b08eca5089a840.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解析: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莫道不消魂, , 。(李清照《醉花阴》)

2.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3.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三十功名尘与土。3.笑谈渴饮匈奴血。4.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1)这首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这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⑴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美丽春景)衬哀情(离别之情),自然引出下文。

⑵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词人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词人凄凉悲伤的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游

蒋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

【小题1】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1分)作者用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

【小题1】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

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

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


解析:

【小题1】5分

【小题1】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1)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

(2)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


解析:

(1)(3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①一②题。

渔家傲·塞下秋来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下列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①A②C


解析:

(应解释为:大雁也不愿停留,一直飞向衡阳。) (应是表现将军和征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驿

[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①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①蟾,蟾蜍,代指月亮。

①第三句中“凉”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②前人评价此词“通篇虽无‘愁’字,但处处有‘愁情’”。请简要分析。

①“凉”字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感受到的雨后环境的清冷,(2分)更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2分)

②诗文选用长亭.秋雨.暮云.暮山.雁声等典型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愁情。(4分)(要有具体分析才可得满分)


解析:

赏析:《长相思·山驿》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全词语淡情深,工于写景,善于造境,读后令人觉其含无限忱恻。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使其感__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而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月“晕”是“雨余”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过片“暮云平,暮山横”,写秋景云空阔而单调,全是萧瑟之感。加之叶声与雁声,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

对《 忆秦娥 娄山关 》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从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C


解析:

C项中“‘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解释错误。“漫道”,即别说,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解析:

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