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诉衷情 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黄昇《花阉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4分,每点1分)
(2)不同意。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4分,观点1分,分析1分,揭示点题2分)
解析:
无
(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__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①D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解析:
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② 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③ 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 ▲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一句放在上片的结尾有何作用?
▲ ▲
下片描写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
【小题1】衰败、凄清 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
【小题2】“长江水”一句,词人的视野转向远处,景中见情,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为下片抒情进行过渡。
【小题3】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结合词意予以阐述。
(节选自《晏子春秋》
(1)(5分)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特点2分,手法1分,分析3分)
(2)(5分)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回答“不一致”1分。点到铺垫反衬的作用和伟大抱负、宽阔博大的胸怀则给满分。)
解析:
无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请根据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孤鸿”与“幽人”形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1)a.以孤鸿比喻幽人(或作者),两者具有孤独自守的特点,具有处困境而不悔的倔强性格与可贵品质。 b.孤鸿有“恨”,幽人亦有“恨”;孤鸿之恨无人理解,幽人之恨亦无人理解,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而幽人不肯苟合逢迎以居高位,孤鸿宁可独栖于荒凉沙洲,幽人也宁可寂寞地滞留在贬所。 写孤鸿即写幽人,孤鸿有恨无人知,幽人也有恨无人明白,孤鸿与幽人都一样地不愿随 流俗,独立特行,孤芳自赏。
(2)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⑴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答:
⑵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
答:
⑴通过描写飘零的残红、清幽的原野、飞舞的柳絮、漂转的萍叶、苍茫的梅雨等暮春凄冷之景,(1分)流露了幽居深院的作者孤寂落寞、惆怅迷茫的愁绪。(2分)
⑵运用叠句,回环往复,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别具一格的音乐美,(2分)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1分)
解析:
无
对《醉落魄 咏鹰》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A: 词的上阙“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B: 词人运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只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C: 下阙“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一句中,“狐兔”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D: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宋]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②,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③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②青草:湖
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③君山:山名,位于洞庭湖中。
(1)词的上片中作者产生“快”情的原因是什么?
(2)词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胙者袖剑豪游,登楼壮观天地,不仅有清风助兴,更由于碧深秋水、万顷波光和壮阔景象的感染。(4分)
(2)对比(或象征等)手法。(1分) “变”与“不变”对比。或君山是诗人的象征。(1分)远眺君山,渺小一点,但如中流砥柱,历经沧桑,永远挺立。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坚定志向、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 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答:
8分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