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闻采石战胜(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1)、这首词的词牌_________________

(2)、“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同是“吹角”,姜夔词则在《扬州慢》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都在空城。张词是为胜利而吹角,姜词则是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扬州图画。下片多用典。“周与谢,富春秋”中的“周”当指三国时的_______,“谢”则指的是东晋的______。“击楫誓中流”则是化用东晋__________的故事。

本词意境阔大,语言极富特色,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其语言特色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水调歌头(2)渐黄昏清角吹寒    荒凉破败、饱尝战乱之苦的

(3)周瑜、谢玄   祖  击楫中流、誓复中原

(4)此词当属快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读时有铿锵有力之感,但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全词用典较多,但贴切自然,大大丰富了词的内涵。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答:

(1)(3分)“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5分)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8分)

渔 父

(清)纳兰性德

收却纶杆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8、词中的“渔父”是一个什么形象?试着简要分析。(4分)

答:

9、王国维曾这样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物……北宋以来,只此一人”。依据这句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4分)

答:

8、随适任性、自由自在的渔父形象。因“落照红”而“收却纶杆”,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自由自在的情绪;“淡淡”两字,勾勒出渔父淡泊名利的品性。(4分)

9、“收却纶杆落照红”秉承了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写出渔人在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时悠然收杆的景象;“秋风宁为剪芙蓉”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还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人淡淡”二句,描写渔父形象和画面水雾迷蒙的景象,人与景融合。(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8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15.


解析:

。[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1)<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③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8、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19、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18、“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19、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解析:

赏析:“别来春半”,点明这是写离愁,也说明此诗正是“春半”,春天已过了一半了,那刚刚流逝的春景我无法找寻,而我明知你远在他方,我也无法探望,岂不更令人凄凉神伤!“伤春悲秋”是古人诗词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本篇亦是以此起兴。“触目柔肠断”五字写出思念之苦,我们应该注意到“断肠”(肠断)这种感受最是在分别或思念故乡,亲人时容易体会到,古诗有“好去莫回头,一看肠一断”来摹写分别时的悲切场景;古时交通音信不发达,分手一次,不知道是否还有机缘再见,故此时正是肠断时。现在作者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天各一方,无缘相见,岂不是更令人柔肠寸断?这五字毫不掩饰,毫无艰涩之言,却道出了一片深挚的手足之情。“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就是台阶。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景物写得越突出,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零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国际即在沦亡之睫,作为一国之君,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怎不叫人心乱如麻,偏这梅花不解人意,撩拨人的无名愁思,“言愁之欲去仍来,犹雪花又拂又满”,艺术的体现了愁之多之盛;而且当我们仔

细的体味这句词的表达时,往往会对这个“还”字赞不绝口,若易之为“尚”、“犹”

等字,决没有这个“还”字来得传神,字虽“熟”而不显“俗”,反而更显神韵,这就

是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吧。

  下阙“雁来”句是从自己着眼,没有对方的音信,古代有凭雁足传书的故事(《汉书,苏武传》),因之看见雁就联想到音信。雁来了,却没有你的音信,我又怎能放心得下!后面“路遥归梦难成”是从对方的观点着手,从汴京到金陵,路途遥远,你就是从梦中想回来,也恐路远难成归期吧。最令人叹服的是末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很绵绵,邈无尽期,“用随处生长的春草作比离愁别恨,不仅如稼轩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一样说出了愁恨之盛,同时还兼有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一样说出了所以积成很多愁恨的情况;而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来比象愁恨,更能说出愁绪的旋生旋灭,排除不尽的意味,更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詹安泰《李王[王景]李煜词》),这“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和上面“拂了一身还满”的梅花一样有相通之处,在本质上和愁恨有共同之点,何况“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淮南小山 招隐士》),春草本来就是引动离情的景物。这种精深,又形象的手法的运用,是李煜高度艺术成就的一种表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萎萎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3.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4分)

答;

14.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

答;

1(4分)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4分)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诉衷情 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黄昇《花阉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4分,每点1分)

(2)不同意。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4分,观点1分,分析1分,揭示点题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