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①寒蛩:蟋蟀。 ②旧山松竹老:指家乡沦陷已久。

(1)结合岳飞身世,谈谈上片“千里梦”,下片“白首为功名”的含意。(2分)

千里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首为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写梦醒后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以鼓琴为喻,表达了哪些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千里梦:词人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奋勇杀敌,光复河山。白首为功名:岳飞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抱负。(注意,要正确理解功和名的特定含意。)(2)梦醒后的徘徊和失望情绪,反映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借景物描写烘托内心的孤寂和壮志难酬的忧愤。(3)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主战派遭到无情打击和__的__现实,表达了词人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

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 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1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22、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3、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22、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3、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解析:

鉴赏: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民,把天边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边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边”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忽然,夜深时嗅到一阵幽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幽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③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③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1)请简要分析上阕是如何写景的。(4分)

答:

(2)“此情唯有落花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

(1)在上阕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或白描手法)抓住春天景象的特征,(1分)通过微风、轻云、碧水、晴空和争泥春燕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3分)

(2)“此情唯有落花知!”拟人手法。(2分)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pú sà 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②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分)

忆江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做。③嵯峨(cǒu 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3分)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分)

(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

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

具体结合诗句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4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忆秦城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简析叠句“梧桐落”的表现力?(4分)

(2)有人认为“断香残酒情怀恶”是直接写作者“情怀”的,说说你的理解。(4分)

(1)叠句“梧桐落”,强调落叶在词人精神、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像无边愁绪,飘落心上;风声像锋利钢针扎在心上。(2分若答“点题,强调秋天的到来”这类表层意思或“作用”给1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痛,背井离乡愁,都涌上心头。(2分)

(2)其一:同意这种说法,(1分)理由: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2分)其二:不同意,直接“情怀”的是“又还寂寞”。(1分)理由:该句突出表现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__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2分)(言之成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