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①贾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其“愁”、“恨”由何而来?

A.在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产生无限愁恨。

B.因不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而产生无限愁恨。

C.因找不到自己的知音而产生无限愁恨。

D.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产生愁恨。

②怎样理解词中的“傻”和“狂”。

A.因为贾宝玉“行为偏僻”,任性调皮,表现出傻和狂。

B.因受贾母宠爱,行为放纵,故表现傻和狂。

C.宝玉的言行不合封建礼法,不被封建世俗所理解,被看疯傻。

D.宝玉不满封建礼法的束缚,故意装疯卖傻。

③如何理解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

A.宝玉常在内帷斯混,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不愿意坐下来读经史文章。

B.写宝玉不愿在富贵之家,又受贾母宠爱,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也不屑去读书求官。

C.写宝玉不愿同封建社会的庸俗官吏们交往,也不愿意读书上进。

D.宝玉不愿意同上层社会的官吏们交往应酬,不遵礼法,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仕进的道路。这里是明贬实褒。

①D ②C ②D


解析: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出生于富贵之家。“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性格独立追求自由。“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厌弃功名仕途,追求真性情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从石楼、石壁来邓尉山中

清 郑文焯①

一半梅黄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注】①郑文焯字小坡,一字叔问,号大鹤山人,旅食苏州,为巡抚幕客,四十余年。

(1)本词上片写景具有特色,请从动静、色彩两方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词写景叙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动静:静景有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动景有天气时晴时雨,烟雾漂浮,湖水荡漾,空中白云闲飘,飞鸟盘旋。(2分)色彩:梅子半青半黄,明暗相间。(1分)

(2)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作者写闲散左右漂浮的云彩,高空轻快飞翔的鸟,象征着对自由闲适的追求;(1分)采摘林果,不问价钱,花香四溢,不求知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①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为“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小题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


解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女词人对大自然的变化异常敏感,从而表现出她爱春惜春的情怀。词人清晨起来,残酒未消,忽忆起昨夜朦胧中的“雨疏风骤”,而产生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叹。用语通俗,却情浓意深,含蓄丰厚。把握了词作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然后从微观上对词句进行分析鉴赏,就可以判断选项的正误。A项分析了“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词作的“雨疏风骤”和“海棠依旧”等句中可体会到词人抒发的是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故A项是正确的。B项对“绿肥红瘦”的分析鉴赏侧重于炼字炼意方面,道出了词人炼字的新奇之处,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也是正确的。D项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的,很明显,词人是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并非“真抒胸臆”。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语调抒发胸中郁闷。词中描写的场面壮阔,将江山之胜与怀古豪情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举重若轻、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B: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秋天傍晚与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下片是词人想像离别后心爱的人孤苦凄凉生活的情状。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D:__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同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在江海横流的时代力挽狂澜的豪迈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永 遇 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上片的画线句近似口语,从中可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试结合语境,作简要解释。

②下片今昔对照,反映作者晚年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窘迫。试结合上文,简析画线句所展现的心理活动。

①人在何处:怀念亡夫的忧伤

春意知几许:尽管柳色加深,但心中因存春梅凋谢的哀怨笛声而不觉春意

次第岂无风雨:历经沧桑,对一切感到变幻莫测,顾虑重重, 心情凄伤。

谢他酒朋诗侣:谢绝游赏的邀请,心情落寞、消沉。

  ②元宵夜的热闹繁华无心游赏,却又怀念昔日盛况,躲在帘内“听人笑语”。矛盾的心理中反映出心灵的哀思,蕴涵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解析:

①(任选两处解说,每处2分)

  ②描写画面1分,心理活动或情感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题。

定__

苏轼

莫叶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简要概括这首词刻画的人物形象。(不超过8个字)

②和苏轼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的作家还有:

①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或笑对人生傲然独立(意思对即可)

②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 、苏洵、苏辙、曾巩。


解析:

这首词采用对比手法,既将词人与同行人对比,又将下雨时与雨后词人的心情对比,从而表现词人达观、豪迈的一向词风和秉性。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词中三处运用对比,联系作者经历,分别说明对比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梦境与现实对比:表现对昔日“贪欢”的怀念和今天囚居的愁怨;

(2)“别”易见“难”的对比:表现破国被囚转眼之间,而故土故人消逝的无限悲哀;

(3)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厄运不可逆转的惨痛。


解析:

题目非常具体,有如下信息:三处对比,内容,情感。围绕此答题即可。结合中学课本中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可知,李煜的这首词将眼前实景与联想到的往事(虚境)对比起来,体现国破被囚的悲哀。

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1)这首词的上阕“秋水深深”一句中的“秋”字在写景和表达感情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叙述。

(2) 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你认为这首词是否像他说的一样?请简要分析说明。

(1)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2)本词作者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有辛弃疾的风格特点。但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虽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只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与辛弃疾的悲凉豪壮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减字木兰花 春情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内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魂归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清平乐 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1)这两首词题材相同,都是写 ,艺术手法相同,都是

(2)两首词的结句都提到了“杨”,作者借此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1)暮春景色   借景抒情  (2)不同。前者是说,无情的杨花尚能飞入洞房,有情之人却反而滞留他乡,令人思念悲伤。后者是说,杨花自有高洁品格,不肯附丽权贵之家以求飞黄腾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