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 , ,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众里寻他千百度, ,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欲说还休,却道“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缺月挂疏桐, 。(苏轼《卜算子》)
5.独自莫凭阑, , 。(李煜《浪淘沙令》)
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天凉好个秋。4.漏断人初静。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鹊 桥 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年老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愤慨不平之情。
解析:
略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解析:
(1)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①贾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其“愁”、“恨”由何而来?
A.在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产生无限愁恨。
B.因不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而产生无限愁恨。
C.因找不到自己的知音而产生无限愁恨。
D.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产生愁恨。
②怎样理解词中的“傻”和“狂”。
A.因为贾宝玉“行为偏僻”,任性调皮,表现出傻和狂。
B.因受贾母宠爱,行为放纵,故表现傻和狂。
C.宝玉的言行不合封建礼法,不被封建世俗所理解,被看疯傻。
D.宝玉不满封建礼法的束缚,故意装疯卖傻。
③如何理解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
A.宝玉常在内帷斯混,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不愿意坐下来读经史文章。
B.写宝玉不愿在富贵之家,又受贾母宠爱,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也不屑去读书求官。
C.写宝玉不愿同封建社会的庸俗官吏们交往,也不愿意读书上进。
D.宝玉不愿意同上层社会的官吏们交往应酬,不遵礼法,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仕进的道路。这里是明贬实褒。
①D ②C ②D
解析: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出生于富贵之家。“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性格独立追求自由。“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厌弃功名仕途,追求真性情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从石楼、石壁来邓尉山中
清 郑文焯①
一半梅黄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注】①郑文焯字小坡,一字叔问,号大鹤山人,旅食苏州,为巡抚幕客,四十余年。
(1)本词上片写景具有特色,请从动静、色彩两方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词写景叙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动静:静景有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动景有天气时晴时雨,烟雾漂浮,湖水荡漾,空中白云闲飘,飞鸟盘旋。(2分)色彩:梅子半青半黄,明暗相间。(1分)
(2)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作者写闲散左右漂浮的云彩,高空轻快飞翔的鸟,象征着对自由闲适的追求;(1分)采摘林果,不问价钱,花香四溢,不求知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①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为“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小题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
略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
解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女词人对大自然的变化异常敏感,从而表现出她爱春惜春的情怀。词人清晨起来,残酒未消,忽忆起昨夜朦胧中的“雨疏风骤”,而产生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叹。用语通俗,却情浓意深,含蓄丰厚。把握了词作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然后从微观上对词句进行分析鉴赏,就可以判断选项的正误。A项分析了“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词作的“雨疏风骤”和“海棠依旧”等句中可体会到词人抒发的是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故A项是正确的。B项对“绿肥红瘦”的分析鉴赏侧重于炼字炼意方面,道出了词人炼字的新奇之处,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也是正确的。D项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的,很明显,词人是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并非“真抒胸臆”。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语调抒发胸中郁闷。词中描写的场面壮阔,将江山之胜与怀古豪情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举重若轻、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B: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秋天傍晚与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下片是词人想像离别后心爱的人孤苦凄凉生活的情状。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D:__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同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在江海横流的时代力挽狂澜的豪迈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永 遇 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上片的画线句近似口语,从中可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试结合语境,作简要解释。
②下片今昔对照,反映作者晚年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窘迫。试结合上文,简析画线句所展现的心理活动。
①人在何处:怀念亡夫的忧伤
春意知几许:尽管柳色加深,但心中因存春梅凋谢的哀怨笛声而不觉春意
次第岂无风雨:历经沧桑,对一切感到变幻莫测,顾虑重重, 心情凄伤。
谢他酒朋诗侣:谢绝游赏的邀请,心情落寞、消沉。
②元宵夜的热闹繁华无心游赏,却又怀念昔日盛况,躲在帘内“听人笑语”。矛盾的心理中反映出心灵的哀思,蕴涵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解析:
①(任选两处解说,每处2分)
②描写画面1分,心理活动或情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