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金·吴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使金,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此词写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阙,诗人是怎样表现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的?
(2)简析词的下阙“忆当年”一句的妙处。
(1)词的上阙先写“我”客居“茅店”,因“夜寒”而“不成眠”,于是扬鞭催马早行(1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催上渡头船”中的一个“催”字,既是“黄花细雨”催我快上渡船,也是“催”马快上渡船,快上渡船,渡船快开,早日回家。作者通过“不成眠”、“吟鞭”、“催”等一系列细节的生动描写,共同凸现出其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
(2)“忆当年”三字,把我从眼前的美景引发到了对当年的回忆当中去。对“当年”的回忆,自然是世事众多,其中是喜是悲,作者并没有明确点出,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而含蓄。无论“当年”是悲是喜,现在作者所要面对的都是回乡的轻松与愉悦。皮有“往事不回首”,只享受回家之乐的意味,让人产生众多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百啭娇莺出画笼 一双蝴蝶殢芳丛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1)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__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__之悲。
(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①以元夜的繁华热反衬“那人”的孤寂。
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谈谈你对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1)这三句描写了春天傍晚屋檐下静悄悄,窗下灯光昏暗,风雨连绵的景象,写出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特点。作用是为下文写杜鹃夜啼声作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词人身世飘零、壮志未酬的凄凉、愁苦之感。
(2)反问句集中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由悲凉的杜鹃夜啼声产生的凄凉、愁苦、悲愤的感受。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飘零,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这一句感情丰富,既包含了词人只身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感,也包含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更有年华老去、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悲愤之情。
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1)(2)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2)诗人写思乡角度很有特点,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虚写,想像,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1-2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①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