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1)“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
(2)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1.【参考答案】(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① 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
浮萍碎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1)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__,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技巧。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__,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技巧。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完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凡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时期。
(1)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1)诗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小溪流淌,主人很少出门,家中也少有人来访。表现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
(2)①都写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
②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人的思想感情,新颖别致。
③都以反问的语气强化出深沉的意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感慨不同,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写的是秋日之柳,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垂柳》惟妙惟肖的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含蓄的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a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寒 食
孟云卿 韩翃
二月江南花满枝, 春城无处不飞花,
他乡寒食远堪悲。 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 日暮汉宫传蜡烛,
不独明朝为子推。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贤士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至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1)两首诗都写到“花”,“花”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1)孟诗中的“花”开满枝头,异常繁密,作用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韩诗中的“花”满城飞舞,作者以此来表现寒食节万紫千红的迷人风光,烘托热闹气氛。
(2)不相同。孟诗借“他乡”“贫居往往无烟火”,写寒士天天过着贫穷的“寒食”生活,比较直白地表达了辛酸悲苦之情;韩诗写寒食节皇城的景象,含蓄凝练地表明了皇恩只及王侯、不到百姓之意,是一首讽刺诗(也可理解为是对当政者的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