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问客从何处来。

纵笔三首①(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那知是酒红。

[注]①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

(1)《回乡偶书》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一个“笑”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②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晴寓自伤“老大”之情。③为后面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并交代了缘由。

(2)①第一首的“笑”哀婉备至,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悲喜交加的感情。②第二首的“笑”使真相大白,诗人脸色红润原来是喝酒的缘故;借“笑”表达了病老之哀和一生飘荡、官场失意的愁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洗”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2.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利“啼呜”的描摹,写山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独”突山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相依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1)“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

(2)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1.【参考答案】(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① 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

  浮萍碎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1)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