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雄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①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一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问客从何处来。

纵笔三首①(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那知是酒红。

[注]①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

(1)《回乡偶书》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一个“笑”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②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晴寓自伤“老大”之情。③为后面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并交代了缘由。

(2)①第一首的“笑”哀婉备至,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悲喜交加的感情。②第二首的“笑”使真相大白,诗人脸色红润原来是喝酒的缘故;借“笑”表达了病老之哀和一生飘荡、官场失意的愁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洗”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2.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