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

(1)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

(2)略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这里用来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1.B (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醵: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答: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 1)角度一:前两句着眼于色彩的描写,枝上嫩叶重叠,绿渐成阴;在曲折幽深的槛栏中,数朵小花吐蕾绽放。红绿相间,显出春天气氛的浓郁。角度二:后两句由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酴醵花开,蜜蜂采蜜;杨柳成行,燕子轻捷飞舞。蜂忙燕舞,好一幅活泼的春景画。

(2)伤感/伤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答:

2.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

2.第一问: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

第二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

2.对比,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与诸子登岘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首:岘山主峰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与好友到此山。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羊公碑”为“堕泪碑”。

②代谢:交替,轮换。

③胜迹,指羊公碑。

④鱼梁,鱼梁洲。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1.有人评说孟浩然的这首诗的开篇“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首联的理解。

2.尾联中哪个字饱含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请加以分析。

1.这首诗不是从写景(古迹)开始的,第一联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朝代更替、家庭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在晋初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名垂千古,令人敬仰。而孟浩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没有对二人的分析和比较,要扣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紫云

陈维崧(淸)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

( 1)牵衣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圆。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本诗首句提及的迁客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用贾宜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白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