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1.具体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合全词说说“一片神鸦社鼓”的情景,引发了词人哪些思考?

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2.全词以千古英雄功业开篇,借以表现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

阅读《迢迢牵牛星》,然后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fó jiāo ,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 ②改火:一年。 ③筠:竹。

1.“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1.“淡月微云”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的凄清幽冷的氛围,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伤感的心情。(意对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作者南宋词人曾觌(dí)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2)虚实结合 (或对比,或衬托,或寓情于景) 示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①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关河令:其音多哀怨。

1.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作简要分析。

2.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1.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雁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2.相同点: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

       不同点:用词实写眼前愁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忧愁,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表达离别的伤感。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

2.下阙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

1.词的上阕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把农村写的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这样美好的景致正好衬出作者内心的愁绪、苦闷,后两句中“白发”正好体现出愁来,因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只能借酒浇愁,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反而让读者更深切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情绪。

2.下阕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村民悠闲自在,生活的井井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后面试题

普天乐

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元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八天台为道士。

1.曲中“蜗角名”和“蝇头利”指什么?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2.“输与渊明陶陶醉”一句,“输”字用得妙,你认为妙处何在?

1.指的是像蜗角一样的虚名和蝇头般的小利。诗中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蔑视与厌恶之情。

2.输即输给之意,坦诚地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倾慕和未能早日归隐的悔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流泪?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战火长年不息,百姓饱守战乱之苦,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颈联叙写个人不幸遭遇的同时,作者却心忧国家命运,更加突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立,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农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

(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2)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