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1.改;过去所拥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
2.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 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 , 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
(2)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3)①旅途漫漫、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南归雁、篱边菊、水中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③借景抒情:“残星几点”“长笛一声”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大雁南归表达诗人思乡情怀。
(3)用典,抒发了羁旅思归(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甩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1)请简析“秋雨一何碧”两句写景的作用。
(2)“苹洲外”三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1)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雨后秋山美景,反衬词人心中思乡念国的忧愁。
(2)拟人,描绘了远山暮色之景,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
(3)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④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请概括颈联的描写所体现的“流莺”的精神。
(2)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3)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
(1)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体现流莺执着的精神追求。
(2)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3)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托流莺以自伤身世,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重用的伤感之情。
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1.具体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合全词说说“一片神鸦社鼓”的情景,引发了词人哪些思考?
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2.全词以千古英雄功业开篇,借以表现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
阅读《迢迢牵牛星》,然后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fó jiāo ,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 ②改火:一年。 ③筠:竹。
1.“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1.“淡月微云”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的凄清幽冷的氛围,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伤感的心情。(意对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