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结合全词看,“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答:拟人和比喻,借鸟喻人。燕子尚且为失巢而“愁”,统治者失去国家却仍在醉生梦死,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愤怒。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阅读下面-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中写出哪些意象?
(2)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诗中写出了柳树、柳枝、柳叶、春风等意象。
(2)参考示例:诗中采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诗的第一句将春柳喻为“碧玉”,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做喻,第二句将柳枝比喻为美女裙带,分别写出了春柳整体之美和柳条之美;诗歌最后一句又将春风喻为“剪刀”,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之美;第三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裁”字赋予了“春风”人的情态,呈现出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②新安江,流经安徽,汇入钱塘江,以江水清澈出名。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思乡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特点:生活苦寒,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意思对即可。)
(2)对比。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1.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2.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涉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1.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对两点即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整首词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分析】
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题选用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考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江城子》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奢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词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越王勾践,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