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七绝,完成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三、四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清秋日,诗人与魏二在靠江的高楼上饯别,橘柚飘香,醉意浓浓。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风雨入舟,气候已变,逼人的凉意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2)虚实相生(或以虚写实、想象)

诗人为友人虚构了一个旅夜孤寂的情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两岸猿啼惊扰孤梦,更表现惆怅别情。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

【注】①乍:猝然。②起头儿一夜:指别后第一夜。

(1)这首小令从哪几方面来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请简要说明。

(2)这首小令如何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来抒情?请简要分析。

(1)从离别的时令、离别时的情景、别后的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2 )这首小令采用“新秋”“水流”“残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冷落萧索的画面,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将抽象的离愁别绪寓于具体的景物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 “东南形胜”的铺展描写。“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卷”写江涛的巨大声势,“霜雪”既写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江涛带来的森森寒气。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情景。“帐饮”是离别伤心,在家孤独痛饮。“兰舟”是用兰木刻成的船,“催发”,可见有情人依依不舍。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在政治风雨后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写出了江河滚滚的景象,也喻指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长河,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他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

(2)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结合全词看,“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答:拟人和比喻,借鸟喻人。燕子尚且为失巢而“愁”,统治者失去国家却仍在醉生梦死,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愤怒。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阅读下面-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中写出哪些意象?

(2)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诗中写出了柳树、柳枝、柳叶、春风等意象。

(2)参考示例:诗中采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诗的第一句将春柳喻为“碧玉”,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做喻,第二句将柳枝比喻为美女裙带,分别写出了春柳整体之美和柳条之美;诗歌最后一句又将春风喻为“剪刀”,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之美;第三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裁”字赋予了“春风”人的情态,呈现出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②新安江,流经安徽,汇入钱塘江,以江水清澈出名。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思乡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特点:生活苦寒,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意思对即可。)

(2)对比。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