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粱父吟

注: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沈德潜先生说:“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请结合颔联对此作出评价。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象征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2.(意思接近即可)用典(借古讽今),借三国时刘禅重用小人导致__暗讽当朝国君重用奸邪,昏聩误国。表达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只能姑且吟诗以自遗,此诗抒写诗人的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写“野鸦”好像与“孤雁”无关,你怎么看?阅读全诗,分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孤独寂寞,不吃不喝,悲鸣不止,呼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写野鸦与孤雁有关。写野鸦是为了反衬孤雁的形象,孤雁是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散乱无趣。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乡,对亲朋的强烈思念,也表达了对那些庸夫俗客无法理解自己的志趣的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注:①“孤雁”出自《汉书•苏武传》,汉使诈称汉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苏武捎来的帛书。② “双鲤”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孤雁”“双鲤”都代指书信。

(1)参照注释,再从词中的“应怪归迟”、“梅妆泪洗”等词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绪?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作一个简要赏析。

(1)答: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位少妇春日怀念远人的情态心理。“应怪归迟”点明佳人盼望心上人归来,“怪”字明显地表现出其久盼未归而生的悲怨之情。“梅妆泪洗”就是以泪洗面,表现出其相思盼归的愁苦心情。

(2)答:这首词采用以春景的明媚来反衬离人的愁思的手法。(或答“以乐景写哀情”。)“嫩草方抽”,“媚柳轻窣”,“莺啭上林,鱼游春水”正是当日佳人与相思之人所见的美景,如今这一美景又已重现,但人却已不在身边。去年的燕子还懂得回来寻找旧垒,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令佳人阑干倚遍,泪洗梅妆!表达了悲怨愁思之情。这样写,效果是动人的。(答情景交融的,视其赏析情况,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励(其二)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

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另一方面作者在学问上想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抒情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概括。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描绘了一幅江天辽阔、澄江如镜、白鸥飞翔、秋满沧江的画面。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含蓄诉说了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

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

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并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阅读下面二首宋词,完成①②两个小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ò,“揉搓”之意。

①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①“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难看梅花”则表明了国家的遭难,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寄托了作则对国事衰退的担忧之情。(题干是对考生的提示,很明显,句中的“风势”是双关。)

②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

①“钟”有钟情之意(或“积聚”也可),大自然似乎钟情于这里,把神奇与秀美集中在这里;表现了泰山的壮美。“割”有分割之意,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阴阳两面(或“傍晚与早晨”也可);表现了泰山的险峻与巍峨高大。

②此联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看那群山在自己的脚下变得矮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展现了蓬勃的朝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