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1.(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

2.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1)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

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2.(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越 中 览 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苏 台 览 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①苏台:苏州姑苏台,吴王阖闾创建,吴王夫差加以增筑,为吴王游乐场所。②菱歌:采菱时所唱的歌。

1.填空。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15个字左右)

2.两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40个字左右)

1.古今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主题。

2.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荒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或都以自然景物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长安秋夜

李德裕

内官传诏问戒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注: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有重大政治建树。

1.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其中第一句中的“传”和“问”二字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国家正逢战事,皇帝召集大臣议事。“传”——“问”,反映出皇帝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意思对即可)

2.全诗刻画了一位深得皇帝信任,忠心为国,不辞辛劳的贤相形象。前两句写作者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赶往宫中商议军国大事,到了深夜才回家。后两句夜已很深,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作者走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了亮晶晶的露珠。(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定 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及时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到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雨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雨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谈情赛歌,欢声笑语。

2.B

3.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心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意思答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意思答对即可。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