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诗意展开想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70字左右。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参考:苏溪亭畔,芳草萋萋,春波碧水,春色已暮,曾是旧时相识的燕子还未归来。独自登高倚阑,看烟雨迷蒙暗淡了杏花的容颜,叹一声游子不归,红颜将老。注:紧扣诗句,联想和想像合理;描写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阅读下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③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官舍官吏的住宅。②王禹偁:宋代诗人、散文家。本诗作于淳化二年991,当时作者因仗义执言,受小人毁谤,被解知制诰职,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③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请对本诗第二联的内容、写法和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2)论者多赞第三联“拂”、“侵”两词用得好,请你结合本联内容简要说明其中理由。

(1)第二联:本联用拟人化写法,着眼于竹子的形色,写出竹子一身青衣,傲然挺立的形象,赋予竹子不随俗艳,坦对严寒,孤高贞洁的品格,而这样的竹子,正是作者所持守的不媚流俗,直面困厄,清高孤洁品格的写照。

(2)两个词都运用了拟人化写法,“拂”写萧萧竹声传入官舍,轻拂琴床,使琴虽未经抚弄已生雅趣;“侵”写淡淡竹影侵入官舍,掩映棋盘,使作者下棋的清欢增添了几分,两词都写出竹子与“我”如挚友般情趣相投的关系,强化了以竹自喻的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1.C

2.答案示例: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之凉。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天气   心情(心境)  

2.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 ;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须结合诗句解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 .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请分析第二句中两个“自”的作用。

(2)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1)白云舒展自如,泉水从容自得;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这里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逍遥闲适的感情。(答题建模:从字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感情分析。简称“词义-句意-文意”)

(2)问清清的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表达了诗人钟情闲适恬淡(或清静闲雅),不愿看到社会波浪烦扰的思想情感(或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答题建模:一是解释句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突出全诗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1)据说这首诗是写杨贵妃的,那它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非心气度和备受恩宠。一、三、四句写出了杨贵妃的娇鲜艳丽,二句写出了杨贵妃备受皇上恩宠,与君王鱼水相倾,不是虚诞的梦境。

(2)反衬(衬托)。二句“枉断肠”感叹楚王神女两两相惜,但毕竟只是梦中相会,根本不能和杨贵妃相比。因此,连神女也要自惭形秽,即神不如人。三、四句“倚新装”说明赵飞燕美则美矣,但若无新装相助,则怕比不上杨贵妃。因此赵不如扬,即古人不如今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