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答: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1)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
(2)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分划代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的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三句进行赏析。
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之中;词人选取大雁、明月、芦花等冷色调的意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寓情于景,抒发了朝代更替,国破家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贾岛因著名“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赏识,与韩愈感情深挚。②指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
(1)第三联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请从炼字的角度举两例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从开头到结尾,作者的感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a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例:“悬”字,写盘山而上,望不到尽头的驿路,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际的峰峦上,将道路的险阻形象地表现出来。“浸”字,写海潮浸泡中地卑湮湿的城根,老树满是秋意,将处境的凄苦形象地突显出来。用景物烘托透露对韩愈的深切关心。(意思对即可)
(2 )心逐兰舟,直到岭南潮水尽头,写对韩愈的眷念和神往;读诗感慨,驰书驶过泷水,写对韩愈的牵挂和慰问;驿路艰难,到任地环境恶劣,写对韩愈的同情和关切;瘴烟尽净,皓月银光照在浪西楼上,写对韩愈的美好祝愿。(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1)第二联描述了主人公与农田菜圃为邻,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的闲适生活。第三联描述了主人公的归隐生活: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故作旷达、强作闲适、独来独往的幽愤者形象。
(2)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开头二句,耐人寻味。诗人以反意落笔,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了诗人的强作闲适。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诗意展开想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70字左右。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参考:苏溪亭畔,芳草萋萋,春波碧水,春色已暮,曾是旧时相识的燕子还未归来。独自登高倚阑,看烟雨迷蒙暗淡了杏花的容颜,叹一声游子不归,红颜将老。注:紧扣诗句,联想和想像合理;描写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