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
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3.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全篇内容,从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14.周瑜、谢玄
15.D
16.参考:①借古讽今。②用典。③融情于景。也可从联想、炼字等角度思考。(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解: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唐五代•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妙处。
(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简 要分析。
(1)此句中世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
(2)不同意。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昌所引起的相思和愁情。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分别概括第二联和第三联的内容,说说其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1)第二联写大雁高飞、月出山谷的情景;第三联写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楼高耸云间天上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轻松愉悦。
(2)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面向雁懂人情,带走愁心,形象地表现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使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__彩。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人·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__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祈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__远比路途__险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