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①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感情。
②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啼”字既符合黄莺啼叫的特点,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眼。“系”和“啼”的分析各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答:
(1)春天,阴云低垂,野草青青,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明丽之景。
(2)写孤舟古庙为静景;风雨满川,江潮汹涌为动景。动静对比鲜明,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坚壁(田间)1943年6月作狗强盗,来,我告诉你: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1.郑协:南宋遗民。2.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具体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亭基、渡口、春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前三句从静的角度描述,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流、春草、晚照、杨花。后一句从动(声)的角度描述,杜鹃啼鸣。透露出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的孤独。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你认为首诗的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1)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或孤独惆怅)之情。
(2)寒。一个“寒”字表面上夜气寒凉,而实际上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寒”字将“此夜”注入离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凸显了诗歌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拟水声。
(1)请结合全诗,谈谈诗歌中“露”、“月”、“泉”、“鸟”等意象的作用。
(2)“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诗歌通过“露”、“月”、“泉”、“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与当时作者被贬寂寞愁苦的心境相吻合。
(2)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石泉远逾响”, 这个“逾”字,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也反衬出夜的静谧,渲染出谪居生活的幽清冷寂,使人平添一种惆怅和忧郁之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在今安徽省休宁西。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
(1)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跨马山行的见闻和感受。哪两个词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路过农庄的见闻。请问描绘了哪些画面?结合全诗来看,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一:“薄薄轻轻”和“重重叠叠”这两个叠词用得妙。“薄薄轻轻”写出了雾的虚无缥缈,“重重叠叠”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这两个叠词写出了山间清秋黎明特有的朦胧美。
答案二:“冲”和“放”用得妙。诗人跨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轻纱似的帏幔,连绵不断的青山从轻雾中一座接一座地闪出,写出了诗人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的独有情趣。
答案三:“冲”和“ 放”用得妙。“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2)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诗人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村画面,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2)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联系全诗,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象有哪些?这些景象组成的画面有哪些特点?
答:
(2)题目的“晚”字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⑴所见景象:近处:①落花②柴门③夕晖;远处:④昏鸦⑤林⑥樵渔
特点:静谧、和谐、有生气
⑵“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昏鸦”“路归”点明天之晚,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目中的“晚”字来写的。
阅读下边一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1)这三句以“春晚”点明时间,通过“静”“暗”“风雨”等,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以动衬静)手法,其好处是以莺与燕的“无声”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而这啼声又“催成清泪”,进而抒发了作的漂泊异乡的伤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