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多景楼
王 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
附《题多景楼》鉴赏
【简析】
这首绝句以凄景写壮心,抒发诗人慷慨报国之情,格调高亢激越,而又不乏含蓄蕴藉。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这首诗正是这样写的。
前两句“穷乎遐迩”,不由令人想起王安石《桂枝香》中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但寒烟衰草凝绿”。但王琮写得更深沉,有“黍离”之悲,不仅仅象王安石为了发古之幽思,而是将自己融入诗中。
后两句用景物描写和用典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凛冽的西风吹起江中的浪涛,诗人把它比作祖逖中流击楫而发出的声响,自然是“心潮逐浪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不禁涌上了心头,此时也不乏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那种感事、伤时、忧国的意味。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乌江亭》写于王安石变法革新失败以后。
(1)两首诗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和际遇,分析他们各自的写作目的。
(1)杜诗从兵家用兵的角度,表明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诗从人心向背的角度,表明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杜牧受朝臣排挤,屡次被贬,诗人以项羽不能“包羞忍耻”而失去重新崛起的机会,来激励自己要具有百折不挠的“败不馁”的精神。王安石变法失败,诗人以项羽失去人心,大势已去隐喻宋王朝将要走向没落而无法挽救来警醒宋朝统治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①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
②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象到它梦见了鱼虾,想象合理,极富情趣。
②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①“疏星冻霜空”中的“冻”字,有的版本写为“动”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②“时闻一叶落”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①答案一:“冻”字好。以“冻”形容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的疏星,突显秋夜之寒,表现了诗人孤凄清冷的愁绪;同时照应题目。 答案二:“动”字好。疏星在霜空中闪闪烁烁,更显清冷;同时表现诗人仰望星空辗转难眠的心情。
②衬托(以动写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里,所以偶然一片叶子飘落地面,其声音都能清晰听到,生动表现了诗人旅居客店时辗转难眠的情状及思潮起伏很不平静的心绪。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末归,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1)反衬/衬托, “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只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静的宁静。
(2)总说(1分);描绘了一片柳暗花明的浓浓春色。/意象;捕捉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桃花、柳丝、宿烟、莺。/色彩抓住春天鲜明艳丽的色彩:红、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清新明丽。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移家,搬家。湖上亭,地名。
(1)“啼”字精妙传神,请简要分析。
(2)本诗二、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联想到诗人离别时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情景两面,传神精妙。
(2)第二句和第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柳条”“藤蔓”仿佛伸手牵扯主人的衣服,实际表现了诗人惜别的情思;黄鸯住得久了,也把我视为挚友,难舍难分。表现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 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 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 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省。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2)试简要分析结尾“何处捣寒衣”一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1)暮天、清枫、霜叶、临水的孤城、远去的独鸟、渡口、初月。点明了时间节令,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传达出内心悲凉愁苦的思乡之情。
(2)乡思正浓的时刻,又传来谁家少妇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使萦绕在诗人心头的思乡之情更加浓重,深化了主旨;拓宽了想象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缸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有人对“敌素秋”的“敌”字评价很高,但也有人说“敌”不如换成“对”字。你的意见如何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不能换成“对”字。“对”是“面对”的意思,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是“抵挡”的意思,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心灵深处的凄怆,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2)表现了作者滞留他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