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效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答: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的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2)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缅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自唐以来,古人做诗主张“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即是说是人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张的一联的诗句
(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试结合全诗,谈谈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情趣。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致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中用字新奇,非常讲究情味。请就“系”字或“啼”字作赏析。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更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本来是使人不忍离去,用一个“系”字,却写成了柳条依依不舍。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1.列出本诗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各一,并作简要说明。
2.诗中的“藏、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作用。借助这两字,谈谈你对芭蕉形象的理解。
1.比喻,以蜡烛比喻未展开的芭蕉叶子。
托物言志(象征),借托芭蕉表现了情窦初开的情怀少女形象。(虚实结合也可给分)
2.“藏”字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相通,侧重表现卷缩不舒, “暗”字则精细地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不知不觉。诗歌借助芭蕉表现了芳心深藏、情窦初开的情怀少女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请赏析《暮春浐水送别》一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
(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垅,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①—②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元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①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②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
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的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
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
阅读岳飞的《小重山》完成文后各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qióng):蟋蟀。
(1)词中说的“心事”指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
①希望抗金报国
②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③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阅读李白《春游洛城闻笛》,回答问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