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C        B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D      C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① 岑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____。唐代

诗人____在《_________》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其中“佳节”也是这个节日。)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阳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精巧细致意味深长

(1).对于诗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所呈现的情景,请你作一点想象性描绘。(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滔天的狂浪裹挟着凶猛的来势,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水中的礁石,似乎要把它碎尸万段,碾成齑粉;又似乎要把它连根拔起,砸向深渊。

(2).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①,寒塘欲下迟②。

渚③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④缴⑤,孤飞自可疑。

[注]①失:失群。②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欲下又不能下。③渚:水中小洲。④矰:短箭。⑤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

(1)怎样理解“孤飞自可疑”中的“疑”字?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紧扣“孤”字次第展开,字字珠玑,而无一处闲笔。请结合作品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疑”字在这里是疑惧、心有余悸的意思。孤飞虽然不一定丧生,但失群毕竟是可怕的。从表面看,无疑是宽慰之词,但耽心之情更为强烈,耽心的是怕逢箭矢。表现了作者飘泊宦游他乡的孤独凄凉忧虑的思想感情。

(2)①首联写孤雁的离群背景,借孤雁以浇离愁之情。

②颔联是特写镜头,集中刻画那只失群的孤雁。这是作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自画像。

③颈联写孤雁展翅奋飞,然而仍然是孤独无伴,凄凉寂寞。

④尾联抒发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字无处不在,一个“孤”字,全诗神韵天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__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