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摹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摹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题作“漫兴”,有兴之索道,随手写出之意。
前人评论说反衬手法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同意。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在诗中,诗人望江亭春色,则顿觉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样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很符合诗人的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从词的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
2.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一心报国,却遭到统治集团里主和派的排挤打击,一生不得志。
B.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词。作者借梅花隐喻自己所遭不幸,但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虽粉身碎骨也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C.“寂寞断桥”、“黄昏风雨”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愁苦悲凉的氛围,这一客观环境与下片的“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的主观精神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梅”的不屈斗争精神。
D.作品语言含蓄,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3.在这首词的下片还有环境描写,也很重要。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1、小令
2、D
3、“春”字隐喻得意的官场,“群芳”则隐喻统治者中的主和派,两者构成了一个险恶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在此环境下,虽遭不幸却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填空:这是一首咏 诗,描写了 、 、
三个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
2.“乱飘僧舍茶烟湿”一句中用得最好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3.对这首诗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请略加阐述。
1、雪;僧舍飘雪、密洒歌楼、渔人雪夜归;既突出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湿”字用得好,“茶烟”有“湿”的感觉,突出了下雪时的潮湿阴冷。
3、“浅俗”在语言上: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上: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宁]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微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史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藤王阁序》)
(3)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孟子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1、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2、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首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深夜“儿童挑促织”这个情节,有何表达作用?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动衬静,以“萧萧”二字写出了秋夜的幽深寂静;
“送”字,化静为动,凸显“寒声”之大。诗人极力渲染环境的清幽,借景抒情,衬托了自己客居他乡的凄凉心境
[或:拟人。一个“送”字,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将诗人他乡孤独无亲的凄凉心情融于耳目所遇之中;双关。“寒”字既是实指秋寒,也是指内心的凄凉。
2、此情节是作者“夜深”所见,可见诗人由于乡思难以入眠的愁苦。由此情节联想到自己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又由眼前儿童的欢乐,以乐衬哀,反衬此时内心的落寞,孤独。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重之切,构思新颖,委婉含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古诗文默写.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