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故国神游,____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晓和宵(或战和眠、随和抱、金鼓和玉鞍等)
(2)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3)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 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以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日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 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墓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 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摹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摹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题作“漫兴”,有兴之索道,随手写出之意。
前人评论说反衬手法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同意。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在诗中,诗人望江亭春色,则顿觉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样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很符合诗人的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从词的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
2.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一心报国,却遭到统治集团里主和派的排挤打击,一生不得志。
B.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词。作者借梅花隐喻自己所遭不幸,但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虽粉身碎骨也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C.“寂寞断桥”、“黄昏风雨”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愁苦悲凉的氛围,这一客观环境与下片的“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的主观精神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梅”的不屈斗争精神。
D.作品语言含蓄,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3.在这首词的下片还有环境描写,也很重要。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1、小令
2、D
3、“春”字隐喻得意的官场,“群芳”则隐喻统治者中的主和派,两者构成了一个险恶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在此环境下,虽遭不幸却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填空:这是一首咏 诗,描写了 、 、
三个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
2.“乱飘僧舍茶烟湿”一句中用得最好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3.对这首诗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请略加阐述。
1、雪;僧舍飘雪、密洒歌楼、渔人雪夜归;既突出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湿”字用得好,“茶烟”有“湿”的感觉,突出了下雪时的潮湿阴冷。
3、“浅俗”在语言上: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上: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宁]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微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史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藤王阁序》)
(3)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孟子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1、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