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 秋 岁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

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

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9.,双关、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

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

“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个小题(8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1)鹧鸪天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呜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鹧鸪天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辛弃疾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⑴.“词”的别称是什么(写出两个)?宋朝“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哪两位?(2分)

⑵.“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⑶.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⑴.诗余、长短句; 苏轼、辛弃疾

⑵.因时光流逝而惊梦寐2)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3)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4)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5)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6)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7)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⑶、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2)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3)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两种就可,手法1分,分析1分)

苏幕遮·大明湖泛月

蒋士铨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3分)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4分)

 (1)上片写泛舟大明湖所见的美景,下片写寻找荷叶未见的情趣。

(2)“荷叶青无数”的情景是未见之景,是虚写,“闻到荷香“看到芦花”是所见所闻,是实写,虚实结合,把作者寻找荷叶时从希望到失望的情感表现出来,写出了寻荷的情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 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 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 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 闻鸡坐欲驰。

[注]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诗写于此时。

(1)颔联“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颈联、尾联都是直抒胸臆,情感上有何变化?

(1)颔联写景由远及近,又静及动;半江秋水,宿雁成群,是远景描画,也是静景勾勒;秋气清寒,蛩声四壁,是近景描绘,也是动景勾勒,这样一远一近,相互映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为颈联、尾联抒情张本铺垫。(先点明特点,再阐释作用好处)

(2)颈联紧承颔联抒发诗人被迫罢官,整治朝纲(吾道)遥遥无期(逶迤)的慨叹,尾联诗情陡然振起,烟雨寒江非但没有销蚀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反而神往匡扶大业,更加坚定了他力挽狂澜建立不朽功勋的抱负。(从注释提示切入,分析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错,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错”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不是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就是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对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倩(qìng):借助。

(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2)表达了诗人的__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一③题。

暗 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 “红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AC

②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水,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