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4分)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2分)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4分)
10.(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分)(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1分)(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做简要概括。(4分)
答:
⑵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⑴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各两分)
⑵以每人的眉眼来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2011·大连二十四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__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答案: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011·宁夏银川二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 (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 (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7分)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②,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②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
⑴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 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 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⑵ 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13.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前赤壁赋》写的都是月下泛舟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文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阐释。(10分)
(1)D (3分)(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①扩大词句的内涵。
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两点4分,一点2分。)
13、(10分)评分标准:
明确喜欢哪一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3分; 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具体阐释,4分;语言通顺,3分。
(2011·滨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pú sà 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联系词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手法,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如: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对偶、比喻。②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